残酷的真相:爱家之人,未必懂家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支配和控制,而是让对方活得像自己。每个人来到这世间,不是为了按照别人的方式过一生。”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到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的计划时,有个朋友感慨,自己已经有三年没有回过家了。我们觉得很惊讶,一是她尚未成家,工作上也不至于忙到没有假期;二是她家就在本省,距离并不远。
朋友表示,她很爱她的父母,也知道父母爱之切。不回家并不是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她和父母的爱跨越不了他们之间的鸿沟,在回家这个事情上却始终回避,一个人在外虽然孤独,但至少不会伤心。
原来,朋友出身高知家庭,家教严格,大到升学交友,小到生活起居,从小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父母无微不至的安排策划。父母会管她的交友,看她的日记,甚至上高中住校,妈妈甚至会每天开车到学校取回她的衣服回家洗干净再送学校。
成年之前这种在父母的控制下的生活让她觉得很是压抑。她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要一个人在外打拼,就是想远离父母的控制。而独立后的她已经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忍受父母的管控了,所以每次回家总是会因为各种意见不合而吵架,索性这几年也就不回了。然而,远离家庭只能让她暂时回避了烦恼,并不能让她感到幸福,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她心底的伤痕。
朋友倾诉完之后,眼底全是落寞和难过。听罢,我们十分唏嘘,到底是什么让相爱的家人因为相互的伤害而推开彼此呢?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的概念这几年被讨论得火热。很多人审视自己的时候,也看到了过去家庭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一个人成年后,可以选择远离父母和原来的家庭,但却很难逃离原生家庭的烙印。
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家庭中,成员之间是互相塑造的,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是和家庭中的另一个或几个人的语言、行为和情绪密切相关的。
因此家庭问题就像正在进行的循环反馈图。你越是控制,他越想逃离,你越想逃离,他则越控制。你越是唠叨,他越忽视你,你越忽视她,她越唠叨。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最初的出发点,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在这里我们人格完善、实现社会化的第一阶段。而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的独立和完整,学会与他人和社会的相处。
可见家庭对我们而言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很多父母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控制孩子,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懂得没有自己多,希望可以把自己走过的弯路,积累的经验,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成长,却不知道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帮助孩子成长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父母的控制,不仅让父母爱得很累,对于孩子而言也是窒息的。错误的互动模式,最终铸造的是一个不幸福的家庭。
好的家庭环境一定是可以让每个成员充分地表达自己,实现自己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人的支持,而不是束缚。当一个人能够在家庭环境中获得足够的支持的鼓励,他才能够更好地建立起自尊和自信,也才有足够的力量能够去面对成年生活中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