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论移动医疗

以淘宝为例,分析在互联网产品里,内容与社区的关系

2015-05-01  本文已影响4013人  abluechild

    几乎所有做产品的人都知道,产品欲存留用户,需要靠社区。但对于如何构建社区,则很少有好的可行性建议。前文《颠覆淘宝?骚年,这可不是痴人说梦!你也可以的》里,我简单论述了淘宝是只有数据而无内容的产品。但对于如何构建内容,并构建社区,却也没有认真讨论过。因此本文就把前文里关于的内容的部分提取出来,并增加一些新的研究,以便帮助大家理解内容与社区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为自己的产品去构建社区。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产品层面,淘宝有数据而无内容。这是淘宝的致命伤。

    什么是内容?好像很少有人认真分析过这个问题,这也是没有人认识到淘宝没有内容的原因。一篇文章,是内容。一首歌,是内容。一部电影,也是内容。一个游戏,还是内容。但随便写几个字,毫无旋律的叫几声,这些都不是内容,而仅仅是无意义的信息。所以我们看到,内容,是经过组织的有序信息或数据。内容可以吸引人们的关注,而无意义的信息则不会让我们感兴趣。

    平常人们逛街时,这既是娱乐,又是逛内容。因为商店的商品呈现,是经过商家去组织的。但逛淘宝能看到什么?看一大堆商品信息?这足以吸引人们吗?正是因为不知道逛淘宝该看什么, 所以除非有需求要买东西,否则很少有人会主动去逛淘宝。

    淘宝的本质,是个信息聚集型产品,是工具性产品,而不是内容型产品,所以淘宝给自己定位是平台。但不管淘宝给自己的定义是什么,平台也好生态系统也罢,但对于用户而言,淘宝始终是个工具,购物的工具。正因为淘宝并不是由内容构成,而是由一连串没有可浏览性的商品信息(也既无意义的数据)构成,所以我们可以说,淘宝没有内容。必须认识到,商品信息本身并不能构成内容,而仅仅只是一堆数据而已。只有商品的呈现方式,才能构成内容。

    认识到商品的呈现方式能够构成内容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这正是蘑菇街、美丽说等导购型产品能够吸引到用户的核心原因。而虽然淘宝有万千商品信息,但只有当你检索时,那些信息才被有序组织、呈现,从而变成内容,才终于有意义——遗憾的是,这样的呈现是基于用户检索才被动呈现的,而不是主动呈现的。

    事实上对于撞到“符号的数字化”这个互联网趋势的百度、淘宝这类平台型产品而言,他们都具有工具属性。因此它们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所有工具类产品所共有的困境:难以存留用户——用户需要时才会打开工具,而使用完工具的价值就会立即离开工具。这和内容型产品不一样。用户会为优秀的内容存留。所以内容型产品的KPI考核项目里,常常会有产品每日使用时长这个指标,但工具类产品绝对不敢设置这个考核项目。京东以前也是做工具,购物工具,后来推出了众筹,这就是向内容型产品转变的思路,相信这对于提高用户使用时长具有巨大的提升。

    单纯通过内容,或可吸引用户一时,但绝难长久沉淀用户,更别说形成社区。我在之前的《社交网络研究》专题讲座里已经指出:不断更新的、动态的内容,或有趣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但要做到不断更新,或一直有趣,不亦难乎?而能够沉淀用户的,却只有社区。而连接就可以形成社区。但淘宝却苦于没有连接,因此没有社区,故而难以沉淀用户。问题是,虽然没有社交网络的连接,但能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来构建社区呢?能!目前看来,通过内容,也能够创造连接,从而形成社区——虽然只能创造弱连接。

    而淘宝也是有过努力的。微淘就是淘宝模仿微博,打算做内容的努力。但遗憾的是,微淘的内容,却形不成社区。

    由此我们需要知道,内容和社区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这需要先弄清楚社区的形态。社区有多种形态,而最常见的当属关系型社区和兴趣型社区两种。

    关系型社区,是基于社区去延伸内容。譬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facebook等等都属于这类。而兴趣型社区,则是基于内容去构建连接,打造社区。譬如豆瓣小组、百度贴吧等等。

    豆瓣小组、百度贴吧由内容构建社区之所以会成功,原因在于,内容分化使得用户也分化了。这是因为内容有范畴,不同范畴自然会界定不同的人群,由此导致用户分化在各自感兴趣的内容领域。

    而其他社区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是工具属性太重,原因之二,则是内容范畴过于集中,导致用户群的规模被限制。原因之三,则是很多产品的内容仅仅具有可观性,而无话题性。仅仅具有可观性的内容,是静态的。而话题性的内容,才是动态的。动态的内容,才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连接, 从而活跃社区。

    以墨迹天气为例。它们推出实景拍照,欲构建社区,结果毫无建树。不同产品有不同的失败的原因,但工具属性太重,无疑是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因素。过于突出的工具属性,使得用户使用目的非常明确。而实景天气的推出,其实已经偏离了天气查询这个核心业务,导致用户难以转化:用户心智一旦形成,想转变岂是那么容易的?

    而内容层面,被限定于与天气相关的实景,范畴如此小,当然会把更多对实景图没有兴趣的人拒于门外。它们的产品设计,用户进入实景,看到的只有照片:对,只有照片。这绝对是社区的硬伤。因为普通人随手一拍的照片,很难具有话题性。甚至连可观性都没有。这也是我不看好“足记”的原因,因为UGC的内容,肯定跟不上产品形式的需要。

    大姨妈也是工具,内容范畴也相对单一,但内容却具有话题性,能够引起讨论。知乎和果壳,虽然内容也单一,但却也因为具有话题性,而使得社区相对活跃。(当然随着用户群的拓展,果壳和知乎的内容现在也在不断拓展)

    对于淘宝而言,构建社交网络的社区显然行不通,而靠内容构建兴趣社区,也绝无可能。因为一方面,商品是静态的,而社区需要动态才有生命力。所以无论是豆瓣小组还是百度贴吧,它们的活跃社区都一定是基于人或事去构建的。另一方面,人与物的连接,仍然是弱连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