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简友广场

第二期:此时无声胜有声

2020-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夏叶未老

你好,这里是专题“文字留声机”。欢迎来到一周一品书的第二期,这周和大家分享的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笔下的《无声告白》。

当洪水来临的时候,没有一滴水是无辜的。
当女孩莉迪亚跳进湖里的那一时刻,她身边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来自搜狐

关于题目本身

我读的是《无声告白》的英文版,小说的原名叫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直译过来是“所有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你的事”。在搜中文版的时候,我很佩服译者把书名中文翻译成了“无声告白“。因为这本书,就像“无声告白”这个名字一样,是女孩莉迪亚对她的家人倾诉。一个礼拜一的凌晨,莉迪亚跳进家附近的湖中,提前结束了自己16岁的生命。这是整本书的开头,这是她告别了她的痛苦,误解还有那痛苦的人生,这就是她对身边所有人的一次无声告白。

走进书中

在莉迪亚的家庭里,父亲詹姆斯是一位美籍华裔,母亲玛丽琳是一位纯正美国白人,他们有三个孩子,按长幼,先后是哥哥内斯,姐姐莉迪亚和妹妹汉娜。“詹姆斯和玛丽琳一直很恩爱,直到他们有了孩子,夫妻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哥哥内斯一直是莉迪亚唯一的伙伴,但当内斯因为上大学离开了她,莉迪亚觉得再也没有人能帮她。这时候,杰克出现了。

杰克是他们家的邻居,也是内斯最痛恨的人。学校里传言杰克的不良为人。但随着莉迪亚开始认识杰克,她对杰克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当杰克说自己要摆脱命运的束缚,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他突如其来的这番话惊醒了迷茫之中的莉迪亚。书中在描述她跳进湖里,准备结束生命的时候,莉迪亚只有镇定和坦然。因为她理解了这一切,原谅了父母对她无休止的溺爱和期望,内斯的离开,汉娜的无知,但她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她的纵身一跃,是对过去说再见,是对未来热情拥抱,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原本就不同

“不同”一词,一直以来困扰着詹姆斯和玛丽琳,但因为一个是种族上的,一个是性别上的,他们做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选择。父亲詹姆斯面对种族歧视,选择的是融入对方;母亲玛丽琳面对性别歧视,选择的是要证明自己的不一样。她想要做医生,打破男性医生长期的性别垄断。直到詹姆斯和玛丽琳相遇,恋爱到结婚——詹姆斯以为自己和玛丽琳的幸福婚姻就可以证明他已经被美国接受了,但当他的儿子内斯受到种族歧视的时候,他无能为力。女儿莉迪亚虽然是黄色皮肤,但有一双本地人的蓝色眼睛。因为女儿的长相,詹姆斯把融入的希望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玛丽琳因为婚姻放弃了自己想做医生的梦想,她一度离家出走,想重新追寻医生梦,但在重重尝试失败之后,她决定把这个梦想也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双重期待下的莉迪亚拼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但她深知自己既没有当医生的天赋,她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美国朋友。

这本书是从莉迪亚的悲剧开始讲起,但最终是以希望收尾。虽然莉迪亚再也回不到那个家去了,但她的离开让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从迷茫中清醒过来。她的离开,让每个人明白了要珍惜对方,让每个人活出个性和特点,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里,蒙蔽了自己。莉迪亚的离开,是这个家庭的重新开始:詹姆斯和玛丽琳终于明白了对方心底里的苦楚,他们选择了陪伴对方,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内斯理解了妹妹莉迪亚的痛苦,准备独自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汉娜也慢慢开始上学,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莉迪亚的不辞而别,像是带领着这个家庭,从经历的痛苦和误解中走出,更加深刻地理解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对于一个家庭有多么的重要。

第二层无声告白

我觉得小说还有第二层无声告白,那就是所有人因为莉迪亚的离开而产生的无声告白。秘密是这个故事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人心底都有难言之隐,当一次次的经历触碰到了各自的底线,冲突和误解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小说整体的对话很少,绝大部分时候,我是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肢体动作中理解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的。这些叙述都是在无声中发生着。从詹姆斯和玛丽琳的互相和解,内斯一次次被歧视的隐忍,到莉迪亚对母亲的默默承诺,还有年龄很小的汉娜的天真无知,他们都是在无声的告白。正是这些心理活动还有无声的行为举止中,我明白了他们在慢慢试图理解,成长和重生。

对“期望”的理解

作家伍绮诗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许多值得深究的主题:种族和性别歧视,文化融入,家庭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期望,自由等等。这里我想聊一下“期望”这个话题。“望子成龙。”这是家长们对孩子最常见的期待。《无声告白》里,父亲詹姆斯希望莉迪亚融入,所以经常叫她去参加派对,结交朋友;母亲玛丽琳期望她以后做医生,所以天天辅导她学科学,培养她对医学的兴趣。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对于父母来说,那是他们对孩子的美好祝福。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所谓的祝福却成了他们的压力、目标、人生的准则。父母期待孩子成绩优异,期待一个好的大学,期待一份稳定的好工作,期待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等等。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我觉得,父母可以有期待,家长们可以期待孩子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但请允许让孩子们自己,把剩下的空格填上。因为我们不只是填上答案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填这个特定的答案。我们为什么学习?为什么选择一所大学?为什么要选这份工作?为什么我要和TA在一起?

作为孩子,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交流。我们希望的是有声的告白,而不是像莉迪亚无声的默默痛苦。坐下来和父母敞开心扉,聊一聊。就算父母一时不懂,就算父母一时不听,那又怎样?就像蔡康永老师说的,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的人生,需要你自己争取,而要和父母正常交流,就是你需要争取的一部分。

这本书里精彩的细节比比皆是,在这里我也舍不得完全剧透给屏幕前的你们。感兴趣的朋友们一定要拿起来看看,这真的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此时莉迪亚的告白,无声胜有声。因为在屏幕面前有父母,有夫妻,还有孩子,他们都在慢慢听懂这无声的告白。

——留声机的唱针在不停旋转,愿我的文字能留在你心里。

想读此书中文版,可以通过微信读书,搜索《无声告白》。

六月上旬书单

  1. 《我们仨》作者:杨绛
  2. 《围城》作者:钱钟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