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太子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考察记
甘肃太子山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区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间,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84700公顷,由东、西两块区域组成。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及野生动植物。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43′~103°42′,北纬35°02′~35°36′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较差较小,年平均气温5.1℃,无霜期11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60毫米。
保护区海拔在2200-4636米之间,主要由太子山脉发源而来的一系列山峰和沟谷组成,保护区内从东向西纵向分布着近三十条峡谷,每条山谷间都有河溪。发源于保护区的大小河、溪流近200多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16条。
珊瑚化石,俗称珊瑚玉、石柱子,是由于单体珊瑚的外层细胞,具有分泌石灰质外骨骼的能力,石灰质包裹住软体部分,形成了珊瑚的外壁。常见的珊瑚化石有单体和复体两大类型。
单体珊瑚的骸体,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通常有体壁围绕,表面有粗细不等的皱纹,但在进化程度比较高的珊瑚中,体壁有退化现象。
复体珊瑚呈致密的块状体,或细弱的丛枝状,由许多细小的珊瑚个体组成,有的从母体的轴部或侧方分芽而出,有的通过珊瑚体壁上的孔或管,或各珊瑚单体之间的共骨组织或间隙管相互贯联。
四射珊瑚是已经绝灭的一类珊瑚。它的骨骼具有纵向的隔板,而且隔板的数目为4的倍数,故名为四射珊瑚。四射珊瑚的骨骼分为单体和复体两种。单体四射珊瑚的骨骼有盘状、荷叶状、弯宽锥状、弯柱状、曲柱状、拖鞋状以及方锥状等。
复体四射珊瑚的骨骼由若干个体珊瑚骨骼组成,外形基本上可分为个体珊瑚骨骼相连紧密的块状和个体之间留有空隙的丛状两种。丛状复体珊瑚又分为枝状(笙状)、多角状、多边状。
腕足类动物化石在各类沉积岩中都有发现,但尤其以灰岩、泥灰岩、页岩和粉砂岩中出现的较多,且保存得较好。古生代的腕足类动物化石经常出现在礁石地层中,与珊瑚、层孔虫、苔藓虫以及海绵等生活在正常浅海中的动物共生在一起,因此可以推测当时的腕足动物也是生活在盐度正常的浅海之中。中生代以后的腕足动物开始出现了与深海生物共生的类型,而且从化石资料上还可以看出腕足类动物从阳光充足的浅海向弱光半深海再到深海散布的过程,而正是这样的过程才使得今天的海洋里不管是浅海、半深海还是深海都有了腕足动物在生活着。
中生代以后的腕足动物开始出现了与深海生物共生的类型,而且从化石资料上还可以看出腕足类动物从阳光充足的浅海向弱光半深海再到深海散布的过程,而正是这样的过程才使得今天的海洋里不管是浅海、半深海还是深海都有了腕足动物在生活着。
现代腕足类动物在浅海、半深海和深海环境里都有发现,而且最适合于在正常盐度的海洋里生活。淡化的海中除了舌形贝之外很少发现有其它的腕足动物。现代腕足类还经常与藻类、珊瑚、蠕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共生在一起。
页岩是由黏土脱水胶结而成的岩石。以黏土类矿物为主,具有明显的薄层理构造。按成分不同,分炭质页岩、钙质页岩、砂质页岩等。
浸水后易发生软化和膨胀,变形模量较小,抗滑稳定性极差,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是粘土岩的一种。抗风化力弱,在地形上常形成低山低谷。页岩不透水,往往成为不透水层或隔水层。
对象及保护价值
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黄河重要支流大夏河与洮河的水源补给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森林与草地植被、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