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学

社会心理学83-基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原来这么大|20190827

2019-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数据产品化

我们昨天谈到过很多人包括弗洛伊德、洛伦兹都认为攻击是一种本能行为,但是后面被论证这是不成立的。

事实证明,如果我们不断的寻找攻击行为来证明攻击是一种本能这是不现实的,总会有新的行为出现,但是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又不能通过实验或演绎的方法给予一个通用的解释。所以这个结论最终不攻而破。

我们发现单一的因子是无法解释攻击行为的,它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心理学研究人类大脑脑区也发现并不是某一个单一脑区引起的。但是,尽管如此,研究者还是发现了一些能够引发攻击的神经机制,当这些脑区被激活时,人们的敌意增加了。反之降低,人们的敌意则会降低。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以一只行为专横的猴子为研究对象,将电极安置在其攻击行为的脑区。另一只小猴子则手里握着激活电极的开关装置,小猴子很快就学会了在大猴子变得危险的时候按下开关。

还有研究发现,有行为暴力倾向的人的大脑前额叶激活水平比正常人低14%,发社会人的大脑前额叶则必正常人小15%,研究得到结论: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攻击行为有关的脑区尽心紧急抑制的功能区。「此处并没有说明前额叶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伙伴狗是从狼进化而来的,通过很多代的有意或无意的驯化,有些已经变得非常温顺,而有些则非常凶。还有比如斗鸡,这些鸡的攻击倾向早已经超出了正常水平。这些例子能够一定程度的说明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是有影响的。

而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中,攻击性有着较大的多样性。如果一个孩子在8岁时候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那他在48岁也不会有很强的攻击性;如果一个孩子在小时候攻击性很强,那他在30岁攻击别人的倾向依然很强。还有心理学家最喜欢的双胞胎样本,如果同卵双胞胎中有一个在成年后因为攻击别人被捕入狱,那么另一个有犯罪记录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在对1250万瑞典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家中有成员犯罪,其他兄弟姐妹犯罪的可能性比正常家庭高4倍。但是如果犯罪的兄弟姐妹是领养的,那其他成员犯罪的可能性就相对低很多。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在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基因的影响要远大于环境的影响。

基因的强大是不是远超我们的想象呢?看完这些研究结果我自己也被吓了一跳,原来基因的影响如此巨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