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案例答疑系列20

2020-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杨栎颖

案例 1

当事人(母亲)主动求助,女,40 多岁,儿子 15 岁。母亲上门

求助,希望能缓解儿子沉迷游戏,不上学且情绪暴躁的状况,同

时也缓和家庭关系。

儿子被诊断患有多动症冲动症,不愿意配合服药,现在也不定时

去医院做脑波治疗。已辍学回家大半年,每天在家玩游戏,也不

愿意出门,基本不与同辈交流。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紧张。特别是

与母亲关系更紧张,对母亲有敌意。夫妻关系疏离,双方分房十

几年。

工作员介入情况:主要从亲子关系的父母教养方式改变着手来带

动孩子的改变。工作员与当事人及其丈夫取得共识,在儿子的教

养方式以及情绪控制上统一观点、做出调整。

运到的困难:父母的改变动力不大,进度缓慢。工作员不知道如

何进展下去。 

那么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个案例求助者是一个母亲,40 多岁,有一个儿子 15 岁,大

家知道求助者是 40 多岁的母亲,她上门求助,并不是说是带着儿子来的,是自己

来的,然后希望能够缓解儿子沉迷游戏、不上学,且情绪暴躁的情况。

儿子身上有三种情况,第一个就是沉迷游戏,第二就不上学,第三,情绪暴躁,然

后同时也想缓和一下家庭关系。就是说一个母亲上门求助,说自己的孩子遇到了一

些问题,但是自己也希望能够缓和关系。我们应该能看到什么?我们应该看到的母

亲的意愿,就是说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说这事,我们很多来访者都有很强烈的想去改

变别人的意愿,我想改变我老公,我想改变我孩子,有很强烈的意愿来做咨询的目

的就是你能不能教两招,然后回去我就能把我孩子改变了。

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什么?我们需要挖掘的是什么?我们需要挖掘的是母亲她自我

改变的意愿。我们前面说过我们心理学不是说教一个人、去怎么控制改变另外一个

人的。我们心理学是支持帮助和共情一个灵魂、一个生命,让灵魂和生命得到滋养

和成长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并不是说咨询师不为这个人提

供关于他如何改善跟别人的关系,如何让他的孩子变得更好,不是说我们不提供建

议,我们也提供,但是所有的这些意见建议支持,其实都是在帮助来访者去成长,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才是关键。我们不能说来访者来了,说别人的问题,我们就跟

来访者一起去面对那个问题了。有些时候来访者自身没有动力,或者是没有自我的

觉察改变,然后你给他出的有一些建议,要么就没效果,要么就可能会起到很奇怪

的效果或者是负的效果。如果产生负的效果,咨询师还比较麻烦,你可能还要承担

责任,说这招谁出的?这都是咨询师出的,但是实际上他真的去用这个办法去解决

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去改变别人,可能让别人感觉到不爽。所以妈妈上门了,

然后跟我们咨询师聊了一下,说我那个孩子打游戏不爱上学,情绪不好,和心理咨

询师说你教我几招,告诉我怎么让他摆脱网瘾,怎么样去上学,怎么样情绪不暴

躁。

你跟母亲建立了这种咨访同盟之后,妈妈回去就用这种方式去改变孩子,没准一开

始可能真的很有效。但是等这个孩子有一天发现,这是妈妈和咨询师的一个阴谋,

这就比较麻烦了,一个就是会反弹回到本初,或者是会更加的厉害。还有跟咨询师

的关系就破坏掉了,甚至可能会找咨询师来算账,都是你出的坏主意。

所以我们一般也不会这样去做事。但是母亲其实她还是有一定的自我调整改变的愿

望,就是她想缓和家庭关系。她说那三件事什么?儿子打游戏不上学,情绪暴躁,

这些事情她更关注那个点是在孩子身上,但实际上她自己也想改善一下亲子关系

或者是夫妻关系,这个也是她的意愿。

然后我们再说说家庭情况。什么情况呢?这个孩子已经被诊断为患有多动症,冲动

症。多动症、冲动症的 15 岁的孩子,理论来说是有可能的,但是现在因为我们不

知道这个诊断是如何诊断的,所以我们姑且相信诊断,为什么说姑且相信这个诊

断?因为有一些诊断我觉得也不是很靠谱,因为有一些诊断就是我们学校老师做出

的诊断,其实老师是不具备诊断的资格的。那么还有一些诊断,我觉得可能也不一

定很合适,因为青春期的孩子男孩本来也是一个多动的一个年纪,所以我们不能判

断。所以我们就相信因为她是有诊断的,所以我们还是相信专业,我们相信诊断,

就相信这个孩子还是那种冲动症的。但是他有一个问题,他一旦诊断为有这个病,

他就需要进行治疗。但是这个孩子不愿意配合服药,不愿配合服药就使得治疗会遇

到一些问题,因为已经诊断了,但是你不服药,不依从医生的方式去服药,恐怕也

很难起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那么这个信息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信息告诉我们,恐怕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想

帮孩子做出持久的认知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也是有困难的。为什么?就是依从性不

好。你看已经诊断出有这个病来了,然后那么也开了药了,但是他连药都不能够坚

持去吃,也不配合服药。那么心理咨询的力量还不一定有那个药那么直接,我们给

他做一些心理咨询和辅导,让这个孩子能够有更好的依从性,我们觉得还是有一定

的难度的,大家作为心理咨询师要评估一下难度和风险。

然后基本上不和同辈交流,15 岁的孩子不和同辈交流一定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不

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15 岁的孩子按理说同龄人的交往是远远胜过家长长辈

老师的交往,青春期的孩子同伴交往是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如果一个 15 岁的孩子

不喜欢和同伴交往,我们认为他在交往过程中一定是遇到了问题,而要么是受到羞

辱,受到霸凌有自卑感,然后比较孤僻,比较自闭,或者是有一些创伤性的经历,

可能跟这个密切相关,否则不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基本特征。多动症因为是诊

断,我们也不能说什么,但是不喜欢和同辈交流这件事情是值得关注的。因为这是

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相符的。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他跟父母的关系都比较紧张,15 岁的孩子跟父母的关系都比较

紧张,特别是和母亲的关系更紧张,对母亲有敌意。然后夫妻关系也比较疏离,双

方分房已经十几年了,你要知道这孩子才 15 岁,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这个

孩子基本上从出生之后,他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好的、疏离的,至少是没有同

房。大家知道这个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实行分房的生活,他的孩子是能够看到

的,也天天的能够感受到。

所以这个家庭基本上不交流是有原因的,现在美国做的研究发现这个孩子 4 岁之

前,他跟妈妈、爸爸,主要抚养人之间的这种交流,贵族家庭比这种平民家庭会差

3000 万以上的单词量。所以以前已经如果听过我的演讲的话,就知道我以前是讲

过说衡量爸爸妈妈跟孩子之间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看这个爸爸妈妈跟孩子会

不会说废话?你能不能跟孩子说废话?这是衡量亲子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

果爸爸妈妈跟孩子说的话,都是冠冕堂皇的话,都是大道理,都是让他干什么,每

一句话都显得特别的有用,特别的必要,特别的正确,这个关系就不会太好。当然

比这个更不好的是什么?就是不怎么说话。

所以你就知道这孩子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很多时候来访者来的时候

提出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都是目前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沉迷网络不上学,情绪暴

躁都好像是当前的问题,其实不是。我们的很多问题都是不断的累积的结果,所以

为什么我们精神分析特别强调,我们要追溯童年经历,实际上你看看儿子他成长的

过程,他所在的家庭,你大概就能理解。也就是说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是

疏离的,关系就是疏离的,谁也不理谁的,各过各的日子,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主

要是谁来抚养大的,因为很显然一家三口还是在一家里边,也没离婚。关系紧张就

使得家里边关系疏远对吧?所以你看到孩子养成的习惯也是跟所有人的关系比较疏

远。第二个关系比较紧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话说三两句就开始冲突,充满敌意,

所以充满敌意的这种推断方式是家庭的一个习惯性的对人的说话的动因的一个推断

方式。所以你会看到儿子现在跟妈妈之间就是这样的,当然基本上他跟爸爸妈妈关

系都很紧张,但是跟妈妈是尤其紧张,充满敌意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妈妈不管说

什么,孩子都能在里面听到敌意的味道来,都有可能会发生冲突。然后你想一定是

很多年的这种养成的结果,所以这事做起来是特别难。

有些时候我们你单一看一个孩子的行为,你不一定能看得出来,大家都知道萨提亚

技术。萨提亚女士她做心理咨询治疗的时候是什么让她生发出来说我要创造这种萨

提亚的方法,家庭治疗的方法,人体重构的这样的方法,来做家庭的咨询。其实也

是因为她碰到这样的案例了,然后别人碰到这个案例说做不好我就不做了,她可能

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本来是认为她做的很成功一个案例,一个少女精神分裂

症,但她做了 6 个月做好了,就回到家了。萨提亚女士就觉得这事应该是很不容

的,精神分裂症做心理咨询,做 6 个月能做好也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做好之后结果

发现回去以后,那么妈妈就非常的愤怒,妈妈就说,萨提亚把他女儿做坏了,然后

还破坏了他们母女之间的关系。然后找上来就发现女儿果然是又退回到半年前的状

态了。所以萨提亚是通过这样的一些案例,她就发现有些时候一个人的问题是在整

个的一个家庭系统当中能够看得出来的,不是说你看这一个人,你看这一个人的行

为表现,你说他沉溺于网络不上学,情绪暴躁,但你整个的进入到他整体的家庭体

系当中去看的时候,你就发现他所有的这些表现都是有道理的,都是有原因的,都

是有一个历程的。

我说说我亲眼看到的一件事,我看到一个大概十几岁的孩子,然后一家三口,坐在

那里他们在那互动,就聊天,本来大家就是一起玩,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带着这个男

孩十几岁男孩在那聊天,谈东谈西,好吃、好玩,就很开心。然后说到开心的时

候,儿子就把妈妈的手机拿过来就开始打游戏。那么本来三个人在玩,然后结果爸

爸妈妈发现这孩子开始玩游戏了,爸爸就不高兴了,说把手机关了。孩子说我今天

这个作业做完了,什么都做完了,出来玩我也没别的事,你让我玩一会不行吗?然

后就苦苦哀求爸爸让我玩一会儿。他爸爸说那好吧,只允许玩 15 分钟,15 分钟以

后就把手机收回来。反正孩子能好好玩 15 分钟也不错,就爸爸妈妈在那聊天,孩

子就在那打游戏,打游戏大概不止 15 分钟了,因为爸爸说 15 分钟,但是聊起来可

能就忘了这事了,大概过了有半个多小时了,突然想起来你怎么还在玩游戏?我不

跟你说只能玩 15 分钟,现在早就过 15 分钟了,赶紧关掉。然后你想一想我们很多

爸爸妈妈特别喜欢这么说话,就孩子正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刚才说可以玩半小

时,15 分钟或者玩多长时间,然后等那个时间到了,或者爸爸妈妈想起来就说不

知道时间到了,就一定要关掉。

我觉得没什么道理。大家都知道打游戏,你说凭什么是 15 分钟,凭什么是半小

时?你玩游戏玩的正关键的时候,你愿意停下来吗?但是我们爸爸妈妈不管,到点

了,告诉他已经过半小时了,必须停下来,然后孩子才不管这事了,说我就还差一

点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让我再玩一会儿,就多玩一会儿。然后反正也不理爸爸,就

是嘴里这么说我一会就好了,不要催我,我马上就关掉什么了,然后还接着在这

打,爸爸就说那好吧,5 分钟以后必须得关掉了,你今天玩的时间太长了。

好,过一会儿差不多有 5 分钟左右了,这次爸爸记着他到了时间,赶紧关掉。然后

孩子就说再玩一会,跟你说多少遍了,然后爸爸就开始发火了:你怎么这样,你本

来今天就不应该玩,没说让你玩,你就偷偷摸摸拿你妈的手机玩,然后说玩 15 分

钟,你现在都已经玩半小时,就开始训斥,训到这个孩子也不爽了,孩子就开始跟

他爸爸开始吵,我今天作业都做完了,凭什么不让我玩,我一玩你就打断我。父子

俩人就开始吵起来,然后孩子就愤怒了,孩子就把手机就摔到草地上,不欢而散,

然后谁也不理谁了。但是你一家三口出来玩,这个也很扫兴,过一会一定是妈妈去

劝劝儿子和老公,然后老公过来再主动跟儿子说说话,这事就过去了。

你说我在旁边看着,我怎么想这件事?我就会发现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有什么特

点。第一个,所有人都是说话不算数的,不知道爸爸和妈妈以前是怎么跟孩子定玩

游戏的规则的,有的爸爸妈妈定的规则特别严格,其实你定的严苛和宽松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能执行能遵守,不能遵守的规则就不叫规则,为什么说我们很多家庭,

孩子不断的冲破家庭的规矩的底线,要么他们家就没规矩,要么就是有规矩没用,

规矩根本就不执行。这个东西是不是规矩完全取决于心情。爸爸妈妈随时可以定规

矩,定完之后今天是这样,明天规矩又不一定是这样的了,然后定了以后也不一定

遵守,所以你知道孩子从两岁开始就在不断的试探家庭定的这些规则的底线到底是

怎样。孩子也不傻,也就是说我们父母定了规则以后,因为有些是约束孩子不愿意

遵守这个规则,但是他不确认这个规则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他一定去接近规则的

底线,去试一下,发现马上就被制止了,说明这个规则是真的,所以他下一次就不

会碰了。如果让你给他定一个规则,那孩子去触碰那个底线,碰完之后发现没事,

你还可以突破,你往前动一下,他的底线就往后退让一下,这就完了。我再玩一会

儿,好,再玩 5 分钟,我还要再玩一会,那好你再玩 5 分钟。孩子就发现这个规则

是一直可以往后做的。

孩子就发现我可以这么做,我实在不行我可以发火,为什么要发火?孩子发现规则

什么时候是真的有用的?大人发火的时候。老爸说只允许玩 30 分钟,30 分钟以后

就不能玩了,或者 15 分钟以后就不能玩了。那么 15 分钟以后爸爸说不能玩了,这

个不是真的,为什么?因为他没发火,没发火就说明这不是他们家的底线。他们家

底线不是 15 分钟,也不是 30 分钟,也不是 50 分钟,而是取决于爸爸什么时候发

火,而且还得确定他得是真发火。他假发火说明这也不是底线。

什么时候爸爸火起来了,然后就开始要打人了。那么这个就说明这才是他们家的底

线。然后你知道那个孩子已经十几岁了,孩子十几岁了都是深谙他们家的潜规则是

怎样的,还是知道爸爸妈妈说的所有东西都没用,只有一个东西是真的,发火。然

后孩子也越来越大了,还是发现他有一个东西也是真的,一个是讨好,这阿姨求你

再让我什么一下,这个是有用的,可以延长 5 分钟。最后还有一个东西什么是有用

的?就是发火。因为那个孩子保证摔了手机以后,大家不欢而散了。不欢而散,那

么谁也不理谁了,过一会妈妈就说你不要这样,那就哄孩子,孩子说我爸对我态度

不好,每天就知道欺负我,最关键时候他不让玩了。妈妈就说爸爸你看一家三口人

出来玩也没做作业,没什么,要玩会能怎么样对吧?爸爸就说那好吧,你再玩一

会。你要知道。儿子就发现我发火是有用的,我发火了,只要我把手机摔了,我还

可以再多玩一小时。因为他们家就是谁真的发火了,这个事儿才是真的,别人就得

去照顾他的情绪。所以家里边什么时候是真诚的交流呢?发火是真的,态度和蔼的

东西都是假的,都完全不需要 care。所以我们就说你这个家里面定规矩,我们叫

做温柔而坚定,你不管是我们叫什么正面管教,是萨提亚,还是结构性家庭治疗,

反正这句话在心理学领域当中你一定是听的比较多的,温柔而坚定。

家里边的规矩是从一岁半两岁多就开始了,不要认为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家里

的规矩才出问题,两三岁是建立规则的关键时期,这个规则是怎么建立的,这个规

则是通过玩游戏建立的,啥意思?大人跟孩子一起玩游戏,你要知道单人游戏不需

要遵守规则,但是只要是双人游戏就必须要遵守规则,否则游戏没法玩。双人以上

的游戏必须要遵守规则,有些时候这个规则还要事先商量,然后你发现没发现你们

家一岁半两岁多的孩子是规则的坚定支持者,你别说孩子不讲规则,孩子是最讲规

则的人,破坏规则的一定是大人。

你见没见过这样的孩子?这孩子说下楼必须要我按电梯,只要坐电梯,必须我按电

梯的按钮,必须我来开所有的车门,走路必须要我跟爸爸一起,我跟我爸爸妈妈一

起往前走,爸爸不许超过我,我也不超过爸爸。出门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许手牵手,

必须是爸爸妈妈在两边一个人牵我一只手,见没见过这样的孩子?然后你说我们一

群人坐电梯,进了电梯你按了一下按键,孩子当场就火了,你不是答应我说这个以

后坐电梯都是我来按键的吗?你为什么要按键?然后就不依不饶,然后你说这次就

算了,下次你来。但是他宁可是把大家全部从电梯里面弄出来,让电梯上去或者下

去,然后再来一次,然后让他按电梯才行。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孩子是特别在乎

规则的,那才是学规则的关键时期。通过在这个阶段跟孩子商定规则,遵守规则,

一起能够做好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规则的变化,这个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

关键时期。但是我们很多大人老觉得孩子小,老觉得孩子有毛病,这个规则你干嘛

那么死守?在大人看来所有的规则都是可以破坏的,所有的规则都是可以不遵守

的,我前面是答应你了,说上电梯上按电梯,但是我忘了,然后我有急事,然后你

熊孩子为啥就是一定要你按?我按着怎么就不可以呢?但是你忘了你前面答应过人

家,你要说让他按电梯的按钮了,我们孩子身上的问题真的不能怨孩子,孩子不听

话,那是因为大人首先就是不听话的。

我们就认为家里的规矩都是我定的,我想定就定,我想破坏就破坏,我爱遵守遵守

不爱遵守不遵守,反正这个规则都是来约束你的。孩子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他

就不再遵守规则了,那不就看谁强硬吗?我要厉害,我要一撒泼打滚,我要一发

火,我要一骂人,你就得听我的,你就得服我。那就看我们谁生气生得厉害,谁能

骂人谁能打人了,这个就麻烦了,就把家庭的基本的东西全部破坏掉了。所以你看

到了吧,我觉得这个家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家里边是通过这种

疏远这种对抗相互控制,然后愤怒来保护自己的领地的。所以事实上你别看这孩子

才 15 岁,他们家基本上是谁都影响不了谁,因为没有共同规则,谁也影响不了

谁。谁厉害那就看谁发的火大,谁脾气大。

所以我们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咨询师介入了之后,想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

式的改变来带动孩子的改变。这条路对不对?按理说第一个 15 岁的孩子也是未成

年,父母还是监护人,所以要从工作的角度讲,我们觉得先改变父母,再带动孩子

这个策略也没错,因为他是未成年的孩子。但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我们觉得

15 岁的孩子最主要的影响力量已经不是来自于父母了,那是什么呢?可能来自于

更社会性的支持系统。所以这个时候说单纯的改变父母教养方式,是不是还能够带

动孩子特别大的改变,我们觉得反正是越来越难。但是你不管难不难,这事都得

做,因为爸爸妈妈还是他的监护人,还是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这种社会关系。

所以理论上也没错,但是我就觉得它的效果可能会弱一些。因为如果从社会工作的

角度讲,我不知道这事是不是应该这么做,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大家知道我们

首先是考虑当事人,是考虑来访者,因为这个孩子不是我们的来访者,他妈妈才是

来访者。然后工作人员还是做了很多工作,不止跟妈妈沟通了,还与当事人及其丈

夫取得了共识,这个也很了不起,就是说妈妈来做咨询,但是我们工作人员最后把

她的丈夫沟通上了,大家达成共识,说在养孩子的教养方式上,情绪控制上要统一

观点,做出调整。

遇到啥问题了呢?你知道我们讲道理这事都还好讲,我们这个路径也没错就是说先

从他的父母入手,然后给他们讲讲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控制情绪,结果发现父母的

改变动力不大,进展缓慢,首先把我们关系就不好,现在的妈妈来求助,把爸爸拉

过来了,然后说以后都对孩子好一点,态度和蔼一点。好了,父母是听着也有道

理,然后真正的离开了还是打回原形,因为他们家比较疏离的关系,谁不理谁,所

以互相影响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改变不大。所以工作人员就困惑了,我该做也

做了对吧?妈妈来了,我也找了爸爸,那么也叫在一起,该聊的都聊了,聊完之后

好像也没什么用。接下来工作你说应该怎么做?

我们现在就看做心理咨询,因为我们也不是站在社会工作的角度,站在其他的角

度,居委会工作什么角度来看的,因为你站在社会治理的角度,这事可能想法也不

一样,或者你站在学校老师的角度,可能看法也不一样,我们今天还是站在咨询师

的角度看这事。

咨询师的角度,第一个我们为当事人负责,当事人中心。当事人就是母亲,所以恐

怕我们还得抓住母亲不放,还得去跟她进行深入的沟通,看看母亲什么样的生存状

态?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说的都是什么?说的都是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

们可能对真正的来访者关注不够,对妈妈关注不够。40 多岁的母亲这日子怎么过

的?生了个孩子,生完之后跟丈夫基本就分房,然后也不理谁。就这么过了十几

年,现在是三口人之间的关系,谁和谁的关系都不好,妈妈和儿子关系是尤其不

好,为啥?对,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所以我们得探究一下来访者的心路历程。

我们前面说过三境三时,在不同的情境当中看到母亲。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基本

上看不到母亲的样子。你说母亲到底多少岁?四十几岁?42 岁还是 48 岁?那不一

样。长得怎么样?身材怎么样?外表上看起来有魅力吗?有活力吗?穿着打扮如

何?家庭条件怎么样?从事什么职业?在职业当中是什么地位。所以大家一定要记

住,不能说冲进来一个母亲说我儿子有问题,然后我们就开始聊儿子,然后我们就

商量怎么解决儿子问题,你一定要清楚,你优先要关注的就是冲进来这个人,这个

人是个怎样的人?是个很强势的人吗?是个讨好型的人吗?说有控制感的人吗?是

一个特别理智的人吗?是一个特别强势的人吗?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吗?这很重

要。不同的人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学心理学学久了,一

定不能犯这个毛病,老想做诊断开处方,然后老想有一套标准化的处置问题的方

式,我也知道就在我们群里面,有一大群人在等着学什么呢?在等着学技术,啥叫

技术?你说你肚子疼对吧?好。肚子疼没关系。我们先来给你做一个 B 超,或者做

核磁共振,做完了之后,发现你的胃上长了一个瘤子,好了,现在我们就拿一把刀

先给你麻醉,然后在什么地方下刀,切开了之后,怎么止血,怎么缝合,怎么把这

个瘤子拿出来,然后怎么缝上,怎么消毒,怎么养伤回去。Ok,就这样。我们很多

咨询师都希望学这样的东西,一把刀。

老师你告诉我一个量表,凡是肚子疼的人,你告诉我,就是那么三个量表,测一下

测哪有问题了。然后你说这个病人他是男的还是女的?他是多大的年纪?他身体强

壮不强壮,他是喜欢吃肉喝酒还是喜欢吃醋?那跟我没关系,我才不管那些东西。

我就是想知道第一,他的肚子疼到底是肝上有瘤子还是胃上有瘤子?第二,怎么下

刀?从哪里下刀把它切出来,然后被感染就完了。

我们群里有很多人想学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心理学不是干这事的,心理学有很多

刀,也有很多诊断的技法,也有很多测量,就我们说的外置方法,把你那瘤子拍下

来,在片子里我们去看一下。那么这个是外置的方法,重构的方法就是拿一把刀进

去把那瘤子弄没,或者是我吃点药把瘤子化掉,或者是我就在那等着看瘤子,随着

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就没了,这都是一种办法。我们心理学不是说没有这样的办

法,但是心理学不是这么用方法的,心理学更关心的是这个人,这个人不一样的

话,我们使用的外置和重构的方式都完全不一样。

一个女孩过来说,我现在体重 180 斤,我想减肥应该怎么做?

哪位同学说一说?这样你现在才 180,你还不够来做减肥的标准,你回去先把体重

长到 200 斤,你再来跟我商量怎么减肥,那女孩就火了,我这 180 我都已经超重

了,你还让我涨 200,可是没办法,你要想找我帮你减肥,你就得先涨 200,我才

能往下减,180 我减不了。女孩一开始没法接受你这个我让你减肥,你现在让我增

重,这个显然是不对的。但从 180 涨到 200 以后怎么了?体重涨到 200 之后就直线

开始下降,减肥成功,没有采取任何方法。你仔细想一想,这事儿为什么能够发生

呢?我没有认真去研究这个案例,反正我看到这个案例我想为什么会发生?

我们今年高考已经确定到了 7 月 7 号了,所以我们高考还有一段时间,那么我们说

做考前心理辅导不一样,有个孩子说我一到考场上一拿到卷子,一看到题我不会

做,我的手就会发抖,手就抖,控制不了。手都是抖的,写字都不整齐,然后我看

到这个题不会做了,我就开始手抖,然后我越想控制它越控制不了,我用手抓它都

控制不住,他就一直抖,严重影响了我答题。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考试焦虑大家

知道很简单,就是因为看到难题给大脑以刺激感受到威胁以后,肾上腺激素水平升

高,然后肌肉的紧张程度增加,大肌肉的紧张程度增加,小肌肉的协调能力下降。

其实遇到威胁危险焦虑的时候,身体肢端发抖,这是非常常见的,是怎么控制?比

如说你不要紧张,你要放松对吧?你放松一下就好了。你告诉我怎么放松让手放

松?好,你说,我这个手在抖,你告诉他这个抖是由紧张引起的,然后你告诉这个

手不要抖,你怎么让她不要抖?我们心理学方法是什么?我们心理学的方法说你觉

得手抖或者你觉得这手紧张对吧?那么你应该怎么样这个手放松呢?你越让他放松

他越不放松,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握拳。这手不是紧张嘛,那么你就让手变得更紧

张,尽力的去握拳,尽你最大的力气去握拳,让你的拳头处于最紧张的状态,保持

5 秒钟,就用力 5 秒钟,缓缓的松开,然后用心的体会你手上的每一块肌肉的温

度,体会手的感觉,这个叫什么?这个就叫做放松。如果你还放松不了,好,你再

让他紧张,然后再慢慢的松开,或者说你说我这个手不是抖吗?我怎么让他不抖?

最好的方式就让他抖得更厉害。你这样抖一会儿,他就不抖了。

明白吧?为什么?因为不管是握拳也好,还是抖动也好,一开始他的紧张和他的抖

动是我控制不了的,是我大脑控制不了的,他是我的本能脑的一种紧张状态,我用

我的大脑是控制不了他的,所以我想让他放松不了,但是我怎么做,我让他变得更

紧张,让他把你变得更紧张,你就知道控制手的接管权就交还了大脑,我让他紧

张,这是大脑的。然后接下来你再把这手松开,这就是放松的感觉,这是大脑制造

出来的放松的感觉。因为这个时候控制权归到皮质脑了,不再是被你的爬行脑管理

了。所以我想艾瑞克森也是这么干的,就是说你把 180 斤长到 200 斤,我不是控制

吗?180 斤我想让它降,怎么降都降不下来,你往上升。最后他发现从 180 升 200

我能升上去,你是获得了掌控感,你就发现我有本事让他上去,我就有本事让他降

下来,体重是我可以控制的。

它有一个不可控的东西,就变成了一个可控的东西。所以我们还是建议第一个,我

们建议这个案例里边,我们建议第一个还是要帮助孩子恢复他的社会支持系统。按

理说九年义务教育他应该要完成,没有完成的是监护人是不对的,是剥夺孩子教育

权利,这是不应该的。你不管因为生病,因为什么原因,上学还是应该上的,所以

我们还是建议家长包括和学校协同,还是要恢复上学,恢复上学这事,这个不能是

听儿子的,这个一个是有法律规定的,一个是监护人要发挥作用,一个是学校也可

以发挥作用,我觉得还要上学,还是要恢复孩子的正常的社会支持系统,因为他能

在正常的社会支持系统当中找到资源。

第二,孩子的快乐模式。你说沉溺于游戏,因为你还不知道谁天天在家里面打游

戏,这个也也挺正常的。因为他也没有其他事可干。那么怎么能帮这个孩子能够找

到游戏之外的快乐模式。但是他除了打游戏之外,喜不喜欢跑步,喜不喜欢玩什么

东西,擅长什么东西,喜欢踢足球,喜欢打拳击、喜欢游泳等等。还是得找到一些

他自己的优势,获得自尊自信的优势。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快感模式,

第三个,多动动也好,冲动也好,一个前提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对自己没有办法有特

别有效的控制。当然现在也还不定时的去医院做脑部治疗,这件事还能做,就说明

她的有一些社会功能还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帮孩子获得一些生活中的掌控感。

然后如果有可能,第 4 个建议,能不能改善一下夫妻两个人的关系?不要目光全盯

在孩子身上,家里边其实孩子的问题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夫妻关系的问题。我们

很多人认为是我们俩跟这孩子没关系,我们都跟孩子不错,其实不是孩子身上很多

问题跟夫妻之间的关系是有密切相关的。所以如果看待这个孩子现在问题很大的情

况下,父母都愿意屈尊改善一下夫妻关系,可能比改善亲子关系的效用来得更好。

所以这是我的建议。是因为我们现在都想让爸爸妈妈去调整怎么跟孩子互动关系。

其实我觉得爸爸妈妈如果调整一下夫妻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是说十几年的分房,

你说一下和好如初,我们觉得这事也不容易,但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改善了,对

这个孩子会有极大的帮助。这就是站在整个家庭的力量体系当中来看,它就是这

样。那么第一个案例,我们就讲到这里。 

解读:

1. 心理咨询的难度:来访者不配合吃药,依从性差,咨询难度也

会增加。

2.孩子不喜欢和同辈交流值得关注。

3.家庭关系疏离,交流模式充满敌意。

工作要点:1.建议恢复社会支持系统,从支持系统中找到滋养,

恢复上学。2.找到孩子游戏之外的快乐模式。3.帮助孩子获得生

活的掌控感。4.改善夫妻关系。

心得:1.心理咨询的意义并非去控制别人,而是看到来访者自身

的动力。

2.心理咨询的过程并非开处方吃药,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去

看到一个完整的人。

3. 有些时候来访者自身没有动力,单纯提建议可能出现负面的效

果。

4.游戏与父母的规则感在关键时期帮助孩子竖立规则感。规则无

所谓严苛或宽松,但必须要执行规则。父母应当以身作则。 


案例 2

求助者是初一男学生妈妈,男孩父母物质条件很好,爸爸上班之

余也会做一些小生意,妈妈开化妆品批发的小店。听老师说孩子

和同学不合群,心高气傲瞧不起同学。学习成绩中下,平时也会

去补课,但成绩也不太好,还不如小学时,现在既使考不好回来

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考试成绩出来回家,家长,问他考的好不

好,他还会说不好。爸爸很生气他明知道考的不好还无所谓的样

子就打了他,妈妈也很失望,很生气。妈妈很烦恼,想询问怎么

帮孩子提高成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案例。第二个案例也是很多家长要问的问题,怎么能让孩

子好好学习?求助者是一个初一男学生的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求助者都是妈

妈,妈妈来求助解决的都是孩子问题,都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这个是我们今天心理

咨询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男孩父母的物质条件都很好,爸爸上班之余也会做点小生意,妈妈开化妆品批发小

店,我还是建议我们群里的各位同学,要向爸爸学习,不是学他怎么教孩子,是学

他上班之余还能做一点小生意,这个还是挺了不起的。我们其实还是很鼓励我们每

个人不要只单一的从事一种职业,我们还是希望一个人同时能拥有多个职业跨越生

存,这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一些基本的特征。以后不要说我是干什么什么的,你只能

说我主要是干什么什么的,或者我这段时间是干什么什么的,因为人生充满着不确

定性。你像我现在都 50 多岁了,你要说我是干什么的,我现在有点说不清楚了。

我原来是大学老师,我也是公务员,也是军人,然后又是大学老师,又是创业者,

反正生活在不断的调整和改变。

那么家里面的经济条件不错,但是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爸爸上班之余还做一点

小生意,非常有可能时间上是有一点问题的。除上班以外还要做点生意,可能就意

味着陪太太陪孩子的时间会受到影响。我们以前说过,0-6 岁,母子关系或者母女

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是为孩子的一生提供安全感

的基础,也就是这孩子这辈子情感有没有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 6 岁之

前,尤其是 3 岁之前,就是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和他的主要抚养人,主要是

指母亲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不是稳定?是不是安全?是不是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所

以前面趴睡导致孩子死亡这事,其实站在我们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是特别不理解。

因为这个孩子 8 个月之前,我们的颈椎是没法支持我们的,脑袋太大了,脖子比较

软,没有那么强的力量,所以趴着睡翻来翻去,这个孩子本身做不到,有的时候需

要大人的帮忙,大人什么时候帮忙,就孩子哭的时候,但是又不知道哪来的歪理

论,说这孩子哭的时候你不要理他,你要培养他的意志力。你要稍微学一点心理学

的人都知道,三岁之前尤其是 1.5 岁之前是亲子之间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也

就是说这个孩子情感是安全型的、回避型的、矛盾型的,就取决于这个时候跟抚养

人之间的关系。

你说你要怎么样才能培养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呢?我们叫做及时回应。孩子小的时

候,他只能用哭来表达他自己的各种欲求,各种情感。妈妈是他认为这个世界唯一

的代表,所以如果他哭的时候,妈妈能够及时对他作出回应,他就知道这个世界是

安全,就有这种安全的情感基础。那么我们说 6 岁之前,母子关系或者母女关系非

常重要。

但是 6-12 岁,我们说父子关系或者父女关系变得非常重要,父爱跟母爱不一样,

父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是让这个孩子表现好,这个爸爸才爱他,这是父爱的最大

的不同。但是父爱你别看着这个有条件的爱,你觉得他不如妈妈爱那么纯粹,但是

爸爸的爱也非常有用,爸爸的爱是孩子一生成就感的基础。就是说你有条件的去爱

他,孩子要配得上的条件,你才会爱他。所以我们很多孩子一生被父亲看见,都是

希望得到父亲的赞赏和认可。我们是一生可能都是在为了荣耀父亲而去努力的,去

不断的成长自己的,所以成就感的基础也非常的重要。

那么现在看起来爸爸跟儿子之间的关系好像不怎么样。这个老师说孩子和同学不太

合群,心高气傲瞧不起同学,初一的孩子不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前面

说了初中生本来是建立同伴关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你要说一个初一的男生不愿

意跟同学交往,他一定是有原因。其实一个原因可能是到了初一,它可能意味着新

到一个学校,那么男生本来就离开原来的同伴,重新建立关系的能力就会弱一些。

所以存在着一个上初一的时候的一个适应问题。所以做爸爸妈妈,大家一定要记

住,我们孩子不管是上小学也好,上初中也好,上高中也好,还是换班级也好,爸

爸妈妈还是努力的要帮自己的孩子建设好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换句话说就建立起

良好的同学关系,大人应该支持。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小的时候跟同学来往一多,爸妈就不高兴,觉得老跟他们瞎玩什

么,有的时间不是回来做点作业,其实不是的,同伴交往影对孩子影响更大。所以

孩子初一就跟同学不合群,心高气傲,这个一定是有原因的,可以去探究一下为什

么会这样。一个可能是退缩,一个可能家里条件好显摆,一个就是高冷,当然也有

可能是被欺负,各种可能都有。然后学习成绩中下,平时会去补课,但成绩也不太

好,还不如小学的时候。其实我们很多人的成绩不如小时候原因是什么?因为小学

的数量少,中学的数量多,那么好多小学的学生进入到一所中学对。所以你在小学

的时候,你在你班级里成绩不错,但是一到了中学里边可能成绩比你好的人就很

多,所以第一个是正常的,第二还有一个原因叫做神经修剪。以前大家听过课的知

道,我们的孩子大脑一生下来大脑里面就有 860 亿个神经元,然后从我们开始出生

在子宫里面,开始准备出生这个过程,就开始进入了妈妈的阵痛阶段。大家知道我

们孩子进入产道之后要经历二十几个小时的挤压,实际上这个时候它的 860 个神经

元就在这种不断的挤压,受到外界刺激的一个过程中,开始建立各种各样的连接,

而每个神经元跟其他神经元之间都有 2 万种连接方式。我们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个

大脑神经元不断建立连接的过程,那么到了孩子三岁的时候,大脑神经元的布线就

已经完成了 60%,4 岁完成 75%,6 岁就完成了 90%。、

那么 90%都完成了,然后你又看到 6 岁到 12 岁的过程,剩下按理说就 10%的神经元

布线完成就完成了,不是。然后你会发现接下来会出现神经修剪,什么叫神经修剪

呢?原来已经建立起的一些连接会断掉,这个可能会一直到孩子 16 岁叫神经修

建,就是他的神经会不断的被剪断。对,你看没看到我们有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

绩很好,然后会背很多古诗会做很多题,到了初中成绩就下降了,不止成绩下降

了,原来会背的东西也不会了,会做题的都不会了。

因为原来建立的连接断掉了,被修剪掉了,我们所有孩子都存在这样一个神经修剪

的过程,所以能挺住这个过程很了不起,然后大脑前额叶发育成熟,要等到二十五

六岁,所以这个男孩会更晚一些。所以我们就说你小的时候不是成绩很好吗对吧?

那么怎么现在成绩差了,因为这个比评价的标准也不一样了,还有你神经修剪会带

来一些能力和成绩的这种损失。如果我们缺少这种保护支持和鼓励的,这对孩子尤

其对男生伤害很大,大家知道男生本来就是发育成熟晚一岁半到两岁。

那么进了初中以后再出现一个同伴不适应,师生关系不适应,然后青春期到来之后

的两句话情绪再跟父母发生一些冲突,这事就比较麻烦了,所以很多家长会说我怎

么能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其实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第一步就得改善关系,成绩突然

下降,要么就是同学关系出问题了,要么就是师生关系出问题了,要么就是亲子关

系出问题了,要么就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出问题了,总之是关系出问题了,是成

绩出问题的一个原因,在我看来我觉得是头号根源。

第二位的才是情绪状态,第三位的才是动力系统。至于什么努力不努力,学习多长

时间玩玩游戏,那个也影响,但是说实话不是非常大的一个因素。大家老把眼睛盯

在孩子玩身上,其实对学习是对改善孩子学习是非常不利的。现在的孩子成绩不好

了也就罢了,问题就在现在考不好回来还一点无所谓的样子,考试考完了回来家长

问这个事,考的怎么样还是考的不好。然后爸爸很生气,就是他明知道自己没考好

还无所谓,然后就开始打他,然后妈妈也很失望很生气,我的天这就太可怕了。

知道吗?最近开学之后出现这些极端的事故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源自于父母的失

望,父母的失望会导致什么?说实话这孩子真的是一个真要满不在乎,那也就罢

了,或者真的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爸爸妈妈说什么根本就不在乎,那也就罢了,

在这个孩子还能活下来。就怕什么?孩子特别在乎爸爸妈妈的看法,脸上装的满不

在乎的样子,实际上很在乎爸爸妈妈对他的体验和感受,他反复的这种收到来自于

父母的这种失望,他强大的超我非常有可能会让他觉得自己出现这种低价值感,出

现这种羞耻感。

低价值感和羞耻感是最低能量的情绪反应,是导致自杀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根源。所

以希望咨询师跟妈妈或者是跟爸爸互动的时候,要提醒这件事,就是爸爸妈妈现在

做的事情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他们以为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让孩子能够

用心好好学习,但是这样的做法不止是无效的,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伤害比较

大。最好的结果,我们不是说最好的结果,就是说孩子如果真的说破罐破摔了,无

所谓,爱咋样咋样,这样可能成绩不好,但是身心受不了那么大的伤害,问题就在

于这孩子成绩提高不上去,然后还接纳了爸爸妈妈对他的这种伤心和失望,或者是

愤怒,这个可能对孩子的生命力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对他的这种身心健康是一个

非常大的这种冲击和阻碍。

好了,然后接下来这个说妈妈很烦恼,想询问怎么帮孩子提高成绩,这个妈妈很烦

恼,不是为自己烦恼,为孩子的成绩不够高来烦恼。怎么提高孩子成绩呢?大家知

道其实今年也因为有疫情的关系,所以我也上了一些网课,也在一些家长学校,也

在一些公号讲了一些怎么样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这样的一些话题。所以大家有兴

趣的可以去搜一下,因为这个是一个单独的宏大的话题,怎么帮孩子提高成绩,那

么咨询师也可以去看一看,然后家长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一看。

那么所以我今天在这里就关于怎么帮孩子提高成绩这事就不想说太多,但我的基本

的理念,一个是学点脑科学的知识,一个是我们要认识到破坏孩子成绩的最重要的

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努力,学习时间、玩不玩游戏关系不大。如果爸爸妈妈包

括孩子老师都把关键点听着这个上面可能会顾此失彼,就捡芝麻丢了西瓜,还是好

好的处理亲子关系。好好的改善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情绪状态,还是为孩子学习提供

更好的营养,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反馈,更有效的这种就是学习效率更高的学习方

法和考试策略。

学习时间比较短,学习效果比较好,这个才叫做学习效率。所以如果爸爸妈妈真想

干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但是就这个案例而言,我们觉得学习不是优先应该关注的

问题。第一个就是老妈的情绪应该优先被关注,优先被看见。家庭的关系结构还是

有更多的了解,不要认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是学习问题,所以作为咨询师,你不要认

为孩子学习问题是学习问题,你的咨询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那不是学习问题,是

什么关系问题或者情绪问题?

你就看看家里的关系是个什么样的关系,情绪是个什么样的情绪?你看这个爸爸的

情绪反应模式是个怎样的情绪反应模式?你看看妈妈的情绪反应模式是个怎样的反

应模式?你都能看到家里边爸爸宣泄愤怒,他的反应就是我们说的战场反应,他就

上来就开始摔锅打人骂人,就这么一个情绪反应模式,所以就可以去探究一下老爸

的反应模式。那种没来由的突然的愤怒,然后用攻击性用愤怒来控制场域的这样的

一个人,孩子初一,爸爸看着那个孩子,对学习成绩吊儿郎当的样子,就愤怒,就

上去打人。怀疑老爸当年成绩也不一定太好,否则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情绪体验。然

后妈妈是干什么的?妈妈是很失望很生气,我们大概都能感受到这个妈妈大概就是

一个自伤身体的这样一个人。如果你做的不够好,我就把我自己弄得很不开心,然

后让你看到都是因为你不好,所以你才把我搞得这么不开心。所以希望你内心当中

有这种内疚感,自责感,你看你多让我失望,

所以发现爸爸妈妈的反应模式对孩子的心理上绞杀是比较厉害的。这两种情绪简直

是黄金搭档。爸爸那种就突然出现的这种恶劣情绪,和妈妈这种能够激发起对方强

烈内疚感的这种失望生气的这样的情绪,其实对孩子心理伤害是挺大的,这是一对

有毒的父母,所以希望我们的咨询师不要把眼睛盯在学习成绩上,更多的盯在关系

上,情绪反应模式上,看看我们怎么能帮来访者,就帮妈妈和她老公改善一下他们

的关系和情绪,不要把优先的注意力放到孩子学习成绩上,也许能够起到这种事半

功倍的效果。

但是前提你得能够说服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头脑当中又有执念,就觉得自己完美无

缺,然后一片爱心都是为了孩子好,然后啥也没做错,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到时候

他自己不用心,到时候他自己不上进,他说他自己不在意。

所以今天这两个案例看下来,顾左右而言他,都是妈妈来做咨询,然后都是为孩子

烦恼,都是希望孩子改变,然后都是老公不靠谱,可能是反映了今天我们这个时代

的一个基本特征。

所以我们今天的给咨询师的建议也跟昨天差不多,希望咨询师不要成为帮凶,也不

要被来访者牵着走。我们重新看待一个人的存在,重新看待关系,重新找到症结,

然后把这些原因呈现出来,让来访者跟咨询师共同的看到,然后我们才可能去做出

一些改变。在一个家庭的系统里边,任何一个非常微小的因素的改变都会带来整个

系统的改变。所以就像前面我们以前说过的蝴蝶效应一样,就是说一个蝴蝶振动一

下翅膀就可能带来一场加勒比的风暴。

那么我们也希望心理咨询能起到这样的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透过层层迷雾看到

根本的症结,从当事人的情绪关系入手,开始做出看见,外置重构。

好了,那么今天我们的案例督导就先到这里。

解读:父母愤怒,充满攻击性的做法不但无效,而且会伤害孩子

的身心健康。低价值感和羞耻是最低能量的情绪。

咨询师要认识到破坏孩子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因为他自身的

情绪,努力程度,智力因素,而是来自环境的支持,鼓励。

在这个案例中,优先关注父母的情绪反应模式。咨询师不要成为

帮凶,也不要被来访者牵着走。

知识点:母爱为孩子一生的情感提供安全感,养育中建立安全感

的要点:即时回应。

父亲为孩子提供成就感。

神经修剪(正常发育阶段)可能带来心智能力的下降。

来源:微笑主义公益案例教学答疑平台 (5 月 14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