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听书
我们不能够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人生的成功,并且能够快乐地拥有掌握幸福的能力。
现在,对于一个人才的要求,基本上涵盖这么几个方面,比如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你能不能够有反思能力,能不能够不断地知道自己什么事不知道,知道自己什么事是不对的)、创造力、人力管理的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比较高的情商。
项目式学习
比如历史课上我们提出课题:你现在要时空穿越,你要到南北战争的时候去见林肯,有一个事要跟林肯汇报,请问你的行李箱里都要装什么东西,并且告诉我为什么。
老师要制作课题,课题项目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或是一种挑战,该问题或挑战必须与学生本人或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克服挑战。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及时的反馈,并采取行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
它们不是甜品,它们是主菜。
自主学习
假如这个孩子是被我们盯着学习的,是被我们要求上自习,然后站在旁边巡视、看着他,能盯到什么时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知识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去想办法。我们要教给你的是学习的态度、精神、设定目标的方法,寻求挑战的状态,适时求助的方法论,这六个素质,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工具。学会这6个,你就能够真的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了。
1.SMART原则。
S是Specific,就是有特定的目标;
M是Measurable,可衡量的;
A是可以实现的;
R是Realistic,现实的;
T是Timebound,有时间要求的。
在孩子上中学的时候,就教会他用SMART原则来给自己设定目标——我打算在什么时候,学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哪些指标可以度量我所学到的这个状态。
每个月、每一周都要问孩子,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怎么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
2.随机应变。
我这个部分学得不好,我决定再学一下;我这个地方很快学会了,我决定往下走,我要去学更多的东西。这是自己掌握节奏,随机应变。
3.寻求挑战。
一个孩子不能够只学自己擅长的东西,只学自己会的东西,所以 孩子在制定SMART目标的时候,要激励孩子说,你要给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你要能够寻求挑战,不断地让自己学得更难一点。
4.坚持不懈。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必须得能够忍耐,你必须得能够吃苦,你必须得能够反复地进行,你才能够坚持下去把它学会。
5.直面挫折。
这次没做好,这次不会,不要紧,直面挫折,下次再来。
6.适时求助。
适时求助就是,真的不会了,找人问。
不用过度地担心失败。
如果你让一个孩子失败的结果是他可能会丧命,那这种东西你是不能够忍受的,因为这种失败是会导致他没有再尝试的机会了。
但是如果这个失败能够让他学到一些东西,能够让他反思,并且他还有继续尝试的可能性,那么这种失败本身就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孩子学游戏这么快,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可以在游戏里死一万次。他在游戏里死一万次他也不怕。无所谓!对吧?游戏就是这么玩的:game over(游戏结束),重启;game over,重启。就是不断地弄,很快他就学会了。
可现实里,家长对孩子有太多的不允许,做错了就打,做错了骂。他认为他只有这一次机会。所以他根本不是出于学习的态度,去面对考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我们的教育当中,给孩子创造了特别大的面对失败的压力,他不敢失败,导致他不敢重复尝试,不敢一次又一次地学习。
实际上你要知道,这个孩子也在学一些东西,所以他慢慢地开始融入到班集体当中,融入生活当中,慢慢地做到。核心是你得能够让孩子知道他是为自己而学习。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你真诚地面对自己有没有学会,而不是看自己失败过多少次。
元认知
你知道很多东西,那个叫作认知;
你知道自己知道哪些东西,这个叫作元认知。
如果你知道自己知道哪些东西,那么相应的,你也会知道自己不知道哪些东西,你对自己的认知,有一个边界的了解,这个叫作“元认知”。
所以要培养孩子能够反思、能够知道自己该学习些什么东西、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些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让学生参与其他同学表现的打分和评选。比如说你的一个作业,是“旅行箱”这样的作业。做完了以后,让其他组的孩子给这组的学生打分。然后老师打出自己的分,再来跟孩子们校正。老师告诉孩子们为什么打这样的分、原因是什么,帮助孩子不断地修订自己打分的标准。逐渐你就会发现,孩子们学会了判断力。这种对于作品的判断能力,其实就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的能力。
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考试成绩提高、做项目之外,还要能够站出来观察自己的学习,观察他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元认知”的能力。
帮助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你真的能够做出贡献,最核心的能力是合作的能力。就是你能不能够团结很多人,能不能够跟很多人在一起非常开心地合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一个孩子出现了状况,你可以问:
此种情况下,你想要得到怎样的结果?(目标)
你现在感受如何?(描述事实)
你表现了怎样的行为?(对现状的观察)
哪些措施起作用了,哪些没有起作用,为什么?
你有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你觉得他们的立场是什么?
想要达到你的预期目标,你要做些什么?
为了改善人际关系,你该做点什么?
用《高绩效教练》的方法来跟孩子们沟通,来激发孩子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问孩子“你将来想做什么?”
孩子说“我想做一个牙医”
那为什么要想做牙医?
孩子说“很酷,牙医很酷”
为什么觉得牙医很酷?牙医很酷的表现在你看来有哪些?你如何确认这些东西是真的?这只是你的感觉,还是说真的是这样?那有什么方法能够帮你更多了解牙医,你认识哪些人是牙医,怎么能够跟他们建立联系?怎么能够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职业?
这就是帮助孩子更深刻地去发掘自己的思想,让孩子去了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工作的一个过程。用提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建立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去探索自己的潜能。
人跟人的成功维度是极多的,绝不意味着你战胜了别人就能够成功,你把别人搞糟糕了你就可以成功。
每个人都可以寻求属于自己的成功,我们的成功无需建立在牺牲他人的利益之上。
决策机制
把决策过程中的人分成几个类型。
D,就是决定者,这种人是做决定的;
V,有否决权的人;
P,Proposal,可以提议案的人;
I,Input,意见提供者;
MBI,被通知的那一方。
做一个决策的时候,通常团队里边就这五种人。
比如学校定一个吉祥物,学校说,我们就是V,我们虽然不决定,但是我们具有否决权。假如你非得把吉祥物设计成一坨大便,那我不同意。谁是D呢?你们选出一个委员会,这几个人是D,他们可以做决定。那么谁是P呢?愿意参与这件事的人,你可以成为P,你可以提交议案。那么谁是这个I呢?这个团队背后还有很多人是支持者,这些支持者进行输入,给很多的信息和建议。由P提出建议,由D来做决定,最后决定好了通过V审核,最后告诉那些MBI,就是被通知方。
在家里,小孩和父母说,咱们要做一个决定,今年春节去哪儿过年,然后谁是V谁是D,谁是提出问题的人,爷爷奶奶是被通知方,演练一下。
很快,小孩就能够学会用这种方法来进行集体的决策。
作好准备
什么叫作做好了准备?他们的原则是十六个模块。
最底层的是健全发展。就是一个孩子必须得能够有健全的人格,而这个健全发展的人格,包括信赖——就是他能懂得信任别人,然后压力管理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底层的三个模块。
中间的叫入学准备,入学准备的模块包括自我认知,就是我们说的“元认知”的部分;然后共情和人际交往能力;还有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我们说的SMART原则,制定计划并实现它;然后对自我和学校的看法,包括成长型思维,把失败视作是学习的机会;然后自我效能感,就是认为自己是不错的,自我价值很高,也知道自己能够做事;然后归属感,能够找到集体的归属感,能够意识到我是团队的成员;还有学校的重要性,知道上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然后再上面这个层面,是毅力的层面,包括适应性、能动性,还有学术韧性,就是你要想在学术上能够有所建树,你真的得有点韧性,否则的话太难的东西就学不进去了,只能够学最简单的浮皮潦草的东西。
最后一个层面,叫独立性和可持续性,包括自主性、好奇心和目标感。
让兴趣爱好成为你连接这个世界的入口
有一个孩子喜欢过山车,他在很小的时候收到一个过山车的礼物,然后就开始研究全世界各种各样的过山车。做数学课程的时候,他用过山车的案例;做物理的时候,他也用过山车的案例;他做什么东西都是为了研究更新一代的过山车。这是他的入口。没关系,你喜欢用过山车作为载体,你也能够成为一个把物理、数学、生物都学会的人,这没有任何问题。
还有一个孩子是以《我的世界》这个游戏为入口,他特别沉迷《我的世界》。然后他开始研究这游戏是怎么做的,怎么设定的逻辑,它的代码是怎么写的。从这里变成一个专家,也把该学的东西都学到了。
还有一个孩子痴迷于地图,就是整天研究各式各样的地图。没关系,这只是他的入口,他可以学会其他的东西。
让这些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体验,然后有更多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让孩子能够自行地设计很多学习方案。孩子可以参与到和老师的讨论当中来,让学生来主导他们这个课案的方向,这就是互动性的教学。
我们的目标是发掘孩子真正的兴趣,这才是能够激发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核心动力。
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
要专注于通用技能的培养。
什么叫通用技能的培养?就是你所学的这些东西,到了社会上是有用的,社会上的人是重视的。
雇主想要从应届大学毕业生简历中看到的特质是什么?
排在第一位的是领导力,排在第二位的是团队合作能力,第三位是沟通技巧,第四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位是口头表达能力,第六位是较强的职业道德,第七位是主动性,然后定量分析能力、灵活性/适应性、专业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能力、注重细节的组织能力、开朗外向的性格,战略规划能力、创造力、举止得体,还有创业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
“第101下敲击”,一个石匠敲一块石头的时候,敲敲敲敲敲,可能前100下这个石头都没有被敲破。但是第101下,力道是一样的,那个石头就突然敲破了,打破了那个阈值。
“记住第101下敲击,你不知道哪一下会让这个石头打开。”
Whatever It Takes,“竭尽所能”,“无论需要什么样的成本,我们都应该做得到”。
绝对不能够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些孩子看起来似乎他在抗拒,似乎他不愿意成为一个愿意学习的人,但是你作为一个教育者,你不能够放弃他。
现在社会如此多元化,我们要让一个孩子能够有幸福的能力,能够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能够有追求自己梦想的精神和态度,就不存在必定失败的孩子。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为了能够帮孩子更好地做好准备,他们要求孩子至少做三套方案。
在毕业的时候,问孩子:成年以后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当然目标要基于对自我有明确的认知。你想象一个理想的状态,你想要做的事情必须是切实可行而且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在做选择前,一定要全方位地考虑各种可能性。
然后你的决定应该得到家里人和周围人的支持。这是他们准备方案的一个原则。
是要取得大学学位,还是只要完成相应的大学课程就可以,又或者选择抓住一些受继续教育之外的机会。
如果选择了最后一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所掌握的技能能否成为助力。
学生要具体地描述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要列时间表,做成本分析,并阐明该种选择适合自己的原因。
如果上大学,怎么上;如果不上大学,怎么办。怎么样去做出一个计划来,把你在高中所学到的做计划以及小组合作完成它的这种能力,运用到自己人生的规划上。
最后,每一个孩子至少带着三套不同的方案,走上社会。
他们认为这个叫作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