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作思路混乱?因为你不懂系统思考!

2023-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林畅是个小太阳

一、城门失火却殃及池鱼,背后有什么样的系统关联?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说过。但很多人对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并不熟悉。

春秋时有一个宋国,有一天城门失火了。离城门不远的小池塘里,鱼都把头冒出水面看热闹,还七嘴八舌地嬉闹个不停。

一条老泥鳅却大叫起来:“坏了,这下我们完蛋了!”其他的鱼都大骂:“老家伙胡说什么呢!关我们什么事呀?”

老泥鳅叹了口气,“呲溜”钻回淤泥里去了。不一会儿,人们纷纷拿着水桶,来舀池塘的水去救火。

等到火被浇灭时,池塘的水也干了。有些鱼被人捡走了,剩下的也都干死了。

这些鱼只看到城门失火的现象,却不懂得“火、水、鱼”之间是有联系的。

事实上,系统都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个体(或称为要素)、关联和目标(或称为功能)。进行系统思考时,三者缺一不可。

通常来讲,要素的变化对系统影响最小,而关联和目标发生变化,则会引起系统的巨大变化。

很多人像上面寓言中的鱼一样,眼中只有个体,却不懂系统的目标和关联,这是缺乏系统思维的典型表现。

工作中的高手,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环境表现出色,主要是因为理解了工作系统、管理系统的核心目标,并通过个体元素的创新组合与关联,输出高效的解决方案。

二、要通过现象看透本质,如何挖出事物背后的驱动因素?

1990年,国际慈善组织派一个叫杰里·斯特宁的人,到越南去解决“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

斯特宁发现,当时的越南非常落后,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都供应不足,就更别提卫生条件和教育了。

此前有很多专家,已经对越南的情况做过分析,认为儿童营养不良的“病根”,就是一个字,“穷”。

这些专家建议斯特宁写一份调查报告就行了,认为经济问题不解决,营养不良问题不可能解决。

但是,斯特宁认为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

他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越南农村就算再苦再穷,不可能连一个健康的孩子都没有吧,他们是怎么长大的?”

他把那些“家里很穷但身体非常健康”的孩子找出来,向他们的妈妈询问平时喂养孩子的方法。

调查发现,这些妈妈的喂养方法,跟其他妈妈相比,主要有三点不同:

这些食材在越南很常见,但其他家长普遍认为红薯叶子是一种低等食物,所以不给孩子吃。

斯特宁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请这些健康孩子的妈妈现身说法,然后进行培训普及。

6个月后,这个项目大获成功,当地65%的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得到了明显、持续的改善。

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大都是先发现问题,再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希望对症下药。

但其中最难的部分,是普通人经常囿于固定型思维,遇事只会被负面的细节迷惑了双眼,于是开始抱怨现状,无法发现问题表面背后的根本障碍。

这是因为,多数人在面对复杂的系统问题时,却只懂得寻找表面原因和个体要素,这怎么可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呢?

当表象解释不了原因,就需要思考它背后的本质驱动因素。就像斯特宁关注的问题一样:“不可能连一个健康的孩子都没有吧,他们为什么能健康长大?”

所以,面对每一个东西,我们都要学会使用“扫描视角”,先在大脑中把它“大卸八块”,把各种构成要素分门别类地归纳好。

然后,你再找到各种构成要素中被忽视或错误认知的部分,并使用创新的方式去对要素的关联方式,进行重新组合或者交叉创新,就会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你就能够彻底重构系统,从根源上解决本质问题。

“越南儿童营养不良”这个复杂的问题,不就是这样解决的吗?

三、菩萨畏因而凡夫畏果,如何用反馈回路打破惯性思维?

佛教中有这么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普通人在意的是出了事情后的结果,而智者在意的是引发事情的原因所在。

要知道一个复杂的系统,一定存在不同要素的彼此关联。在彼此之间的关系中,会产生一种东西,叫做“反馈回路”。

正是这些不同的反馈回路机制,构成了复杂事物背后的本质原因,和真实的运转机制所在。
比如说,夫妻之间如果感情越深,那彼此间的亲密行为就会越多,而亲密行为越多,感情反过来也就更加深厚,这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回路”;

但如果夫妻感情很好,一方开始各种作、各种找茬吵架,结果感情变淡了,这时候你发现不对,于是又去哄对方开心,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反馈回路”。
不管正反馈回路、负反馈回路,其实都属于增强反馈,都能让夫妻感情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除了增强反馈之外,彼得•圣吉还提出了调节反馈、延迟效应等系统思考方法。理解这些思维方式,对于日常生活、工作规划、团队管理,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思考要系统行动有焦点,从技术到管理如何转变思维?

一个技术或业务专家被提拔为管理者后,经常出现这些现象:
管理者忙得要死,下属却没事干;一个人做员工的时候业绩挺好,带了一个团队绩效反而很差;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任务完成不好,人员稳定性差等。
原因在哪里呢?

这主要是因为,技术(或业务)人员被提拔后,没有及时由技术思维转变为管理者思维。

要知道技术人员一般是“点的思维”,只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干好就行了,不用过多考虑制定目标计划、优化配置资源和处理人际关系。

而管理者考虑问题,需要“立体的”系统思维,要求“思考要系统、行动有焦点”。也就是决策思路要系统,但工作的分配和执行又要聚焦,以便于操作。

管理者的系统思考,即要从工作的整体和重点出发,看透复杂的表面现象,快速提炼出关键要素的思考方式。

管理者如果不会抓重点,要么是自己像无头苍蝇似地瞎忙,要么就是团队没聚焦到核心问题上。结果会使得自己焦头烂额,下属疲于奔波,最终带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局面。

<<培训杂志 学习笔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