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所说的全部都是伪需求!
对不起,你所说的全部都是伪需求!
为什么我们投资人经常会对创业者说你的需求是伪需求呢?
先让我们对比下,需求在英文是怎么说的,注意三个单词
want想要(你只是想要,可能并不是真的需要)
needs需要(你确实需要,但是要不到或者还没要到)
requriement必需品(你确实需要,同时也花钱买回来了成为必需品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或许有些明白了。个人觉得无论投资还是创业,首先要懂人性,分析人性里面的深层次需求,往回到哲学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其实人一辈子都是在追求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对于时间长河来说都是沧海一粟,所以都想证明自己曾经来到这个世界上。
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就延伸出,“我为什么而活着?”,“我如何才能活的更好?”
你会看到其实每个人都希望:
“越来越快”,可以腾出时间来做更多的事;
“越来越懒”,希望更好的享受生活;
“越来越丰富”,希望可以更好的体验世界的美好等等。
跟需求对应的是“痛点”,因为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内心期待都是不协调的,这些需求的本质都是“存在落差”,这个落差就是需求的一部分。简单来分的话就是两大主题:“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纵观我们平时所做的有目的的事情都离不开这两大主题。人们在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动力下都有充足的动力,但是非要比出个那个需求强烈的话,那么肯定是“逃避痛苦”的动力大于“追求快乐”。具体不展开讨论。
如果这个“落差”再扩大一点范围那就是:
防范潜在的落差:现实状况还行,担心未来会变坏。
恢复原状的落差:原来状况还行,现实情况已经变坏
追求理想的落差:对现实状况不满足,为了追求更好
所以我们在分析需求的时候,要知道人们的需求的落差是处于哪种情况?只有确定好分类了,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提供解决方案。
回到最先讨论的需求的定义,需求是人们愿意用金钱来替代这种落差的商业行为。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金钱”“替代”“落差”“商业行为”这四个关键词,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需求,衡量的关键标准:是否愿意花钱!
我饿了,我想吃饭,但是现实情况是没饭吃,这就有了“落差”,而这个时候我有钱,并且我想不到有其他东西可以吃,所以我愿意花钱来购买你提供的饭。这就是真正的需求。
如果我饿了,我不在乎,那么就没有“落差”,我就没有吃饭的需求。
如果我饿了,我也想吃饭,我有了这个“落差”,但是我没有“金钱”,也构成不了真正的需求。
如果我饿了,我也想吃饭,但是我家里有很多水果,我是不会去购买你提供的饭,因为你提供的饭没有很好的“替代”功能。
如果我饿了,我也想吃饭,但是我家里有水果,还是想吃饭,不过这个时候我去抢餐厅的饭或者我乞求你给我饭吃,因为我太可怜了,你于心不忍,还是给我饭吃了,但是你没有收到任何一分钱,这也不是真正的需求,因为这不是“商业行为”。
如果我饿了,我自己也可以做饭吃,我家里也有水果,我其实也可以花钱去餐厅吃饭,这个时候,如果你可以更好的替代我自己做的饭,比如说更快地提供饭菜,更有营养健康的饭菜,更实惠的提供饭菜,那么我愿意付钱来购买你提供的服务,也就是我愿意用钱来替代这种落,这就是真正的需求。
当我们明确了我们自己的创业项目是真正的需求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这个需求是否“刚需”、“高频”、“强烈”。
“刚需”是指我们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必须有的需求。比如生活领域的衣食住行的需求;“高频”是指次数很多,比如每个人每天都得吃三餐,比起买车,你不可能天天买车,月月买车,那么吃饭这个需求是高频的,而买车的需求就是低频的。“强烈”是指这个需求很强烈,很直接,做个比较:一个是维生素片,一个是止痛片,当我头疼的时候,我需要的是止痛片,而不是维生素等保健品。
我每天都会接见很多创业者,从他们的BP里面,发现他们说行业痛点和需求的时候,很多需求是不存在的伪需求,也有很多都是不痛不痒需求,那是因为他们缺少这种系统逻辑的创业知识学习,没有学会科学的管理自己的创业流程,还是那句话:创业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事情,如果要提供成功率的话,往往来源于有科学的流程管理,在不断的试错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