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集•作业本谈史论书

中国文学史简史13课(笔记)

2024-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筱笑盈盈

昨天临时有事,来不及听卓老师第十三课,今天上班摸鱼听了回放,做了笔记。

上节课回顾,第十二课讲孟子的一生及其著作《孟子》。

孟子一生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认为只要坚持,总会有迎来曙光的时刻。他提出了仁政思想,即以民为本,强调君子的道德品质。孟子善于用比喻和预言来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他的作品在汉代至唐宋时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影响,尤其是古文运动,如韩愈、柳宗元等。孟子的影响力至今仍在不断吸收和学习。

一,孟子的政治主张与人生哲学

主要讲述了孟子的生平及其政治观点。孟子一生都在与君主、名士辩论,传播自己的思想。虽然当时儒家思想并不受重视,但孟子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认为只要坚持,总会有迎来曙光的时刻。孟子主张仁政,认为仁者无敌。他提倡孝悌忠信,认为人应该在家里修身养性,同时在社会上积极参与,为国家做出贡献。

年前讲孟子的时候已经把孟子的一生讲完了,他是一个国家超级辩论辩手。他跟那些国家君主,什么战国四公子,或者一些名人都在进行辩论,他通过辩论把自己的思想给传播出去。

因为当时社会,儒家思想其实并不是主流,主流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当时还有一个叫扬州的学派,儒家思想其实不受重视的。

我们分析齐国两任君主来看,都对孟子的思想不重视,他们觉得在当时社会不需要这样思想。

孟子就算认识到这个问题,知道这样的一种困境,他依然选择相信自己的信仰,相信自己的认知,吾往矣。

了解了孟子的一生,再去了解《孟子》这本书的话就更加的容易了。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艺术特色

《孟子》道德要求很高。他的仁政思想要求道德素质也很高,甚至可能只可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

孟子通过辩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论说文的特点,甚至有些是驳斥文。例如孟子与农家的争辩: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

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来讲讲《孟子》这本书。《孟子》这本书,我们看得比较多的版本可能就是朱熹注释。朱熹在注释《孟子》时,注重对经文义理的解读,而不是仅仅解释文字的表面含义。他通过阐发义理,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还有朱熹的《孟子集注》,这是对孟子思想的深度挖掘和全新阐释,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朱熹卓越的学术造诣和思想深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独特魅力和思想价值。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立足于民,关注民生,实现仁政。他的民本论思想是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同时,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即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他认为通过教育和教化,可以改变人们的自私心,实现仁政。总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建立在人性恻隐羞恶是非的基础上。

孟子认为仁者无敌。他这种仁者无敌的思想,依据是怎么来的,一共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民本论的思想。

民本论是说什么,以民为本。

第二个是性善论。

民本论的主要表现就是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看法。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跟我们现在的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思想不同。它是从君主。即从国家从统治者的角度去理解了。

角度不同,但是它依然是以民为本。

他主张了与民同乐,争取民心。所以这里也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去理解的。

性善论,他就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就是仁,就是善仁。那么不忍之心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恻隐之心。这个恻隐之心,指的就是人侧隐,孟子他认为性善论是人天然就有的。

比如说你看到别人被打了,我们就会于心不忍,那就属于非常朴素的,自然的恻隐之心。是不是朴素的自然的,人天生下来就有的,还得考量,为什么这么说?这得跟韩非子他们认为的性恶论,还是有不同的。

《孟子》这本书它有哪些艺术特色。孟子是如何推销他自己的艺术思想的。他写文章有什么特点?

首先,它是对话体。像论语也算是对话语录体。但是孟子是对话体并非语录体。

他主要是通过跟别人的辩论来体现,来表达他的思想,称它是对话题。

那么就算是对话题,它跟论语的语录体性质也不一样,它具有论说文的特点,甚至是有一些是驳斥文。跟别人辩论的,这是他的特点。

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有一天孟子去拜访别人,看到了许行说的话,本文集中地批评了农家许行的学说,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才能和技巧。为了驳斥许行的主张,他欲擒故纵,先从日常生活事实出发,反复诘难,把对方引导到否定自己的结论上去。然后顺水推舟,正面提出他的社会分工原则,并且接二连三的引用事例和经典加以论证。当然,孟子在这里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就为后世的剥削阶级提供了剥削劳动人民的理论依据。这是他的阶级局限。

全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除了在混淆社会分工与阶级对立二者的界限上使用了无类排比外,从形式上考察均无懈可击。作者感情饱满,词锋锐利,以抒情笔调行之于议论,多用反诘句、排比句和语气词,形成了奔放的气势!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四,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人物描写特点

主要讲述了孟子的三个特点:

1. 驳斥文,孟子的文章具有气势和犀利的笔锋,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2. 善于表现人物心理,通过对话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3. 对君主抱有鄙视态度,认为他们喜欢通过战争来统一天下。

孟子的文章具有气势和犀利的笔锋,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他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所以说它是驳斥文,它是通过发现别人的漏洞,用论说驳斥文的这种方式一点点的批驳别人。这就是它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因为它这种驳斥文,导致了他的文章很有气势,很犀利,笔锋犀利,甚至有一点点攻击人。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孟子进见梁襄王》,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这就是孟子的一个特点,非常有气势。

第三个特点。比较善于表现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心理。

比如《齐桓见闻之事》这一章我们来看一下。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品德高尚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

(齐宣王)说:“不认可。”……

第四点比较善于用比喻和预言来增强。

比如说我们学过的《缘木求鱼》,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还有《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

这是一篇精彩的讽刺小品。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令人感到好笑又可悲。

五,心理描写与预言在文学中的应用

讲了王孝曰善于用比喻和预言来增强论辩的说服力。以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为例,通过预言的方式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同时,也提到了墨子的一些预言特色。在古代社会,预言被认为是一种受欢迎的方式,孟子和庄子都善于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孟子的影响力

讲了孟子影响力的历程。孟子在战国时期并没有太多影响力,但在汉代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古文运动时期,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大文学家对孟子的推崇。他们提倡简洁通俗易懂的文字,反对华丽辞藻。孟子地位逐渐提高,成为经学代表。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大文学家都非常推崇孟子的风格。孟子影响力至今仍在不断吸收。

从我们学的前面孟子墨子和孔子来讲。孔子基本上很少有预言的方式,都是现实生活的例子。

我们说墨子他也有一些预言的特色。这个庄子,他也有预言的特色,所以说预言在当时那个社会可能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孟子也喜欢用,这也体现了孟子和庄子处于同一个时代的。

《孟子》的影响力。孟子的影响力可能就不用我们多说了,但是我们要看一下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成为有影响力的。

从战国时期的话,孟子其实并没有多少影响力,他只不过是一个大明星受到欢迎,但是谁都不听他的。

到了汉代,也是董仲舒他们独尊之后。孟子,孔子,墨子这些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

孟子在汉代就受到很大的重视,到了唐以后,尤其是古文运动,或者比如说像韩愈。韩愈他们还有宋代的理学家的表彰,经过他们这些大文学家的表彰吹嘘,孟子的地位就更加高了。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都非常推崇孟子的。古文运动反对的是什么,他们是反对华丽辞藻那种。类似古文的简洁的,通俗易懂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