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人的内驱力,是很难的

2022-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zhuhuix

动力,一种来自外部,是迫使你采取行动的来自外部的东西,另一种来自内部,是自主的意愿,来自于内心的东西。

01

今天上午,财务部门的主管来跟我交流:

“我们部门有个同事,也太没动力了,

平时工作,总是催一下才动一下,

这几天,我让他抓紧学习新的税法,整理税务方案,

结果一点动静也没有。

今天,我问他方案到什么进度了,他回答我说遇到问题了,

既然有麻烦,为什么不早跟我说呢,非要我问才回应,

真是气死我了!

你,你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

听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位下属做事不太靠谱啊。

当然,我不是人力资源专家,我只能就事论事,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进行分析。

02

首先,我想谈一下上文中提到的动力。

动力,可以一分为二看。

一种来自外部,是迫使你采取行动的来自外部的东西。

你可以理解成外部压力。

比如,这位下属没什么主动性,一些重要的事情,只有催着他,才会有些进展,如果不及时提醒,甚至可能他就忘了。

另一种来自内部,是自主的意愿,来自于内心的东西。

你可以理解成内驱力。

比如,这位下属很有内驱力,交代的事情,不会因为不提醒,他就忘了。

交付的东西很及时,如果碰到问题,会主动学习,或者协调各种资源,以及向主管求助。

看到这里,我想,那位财务主管应该在抱怨:我的这位下属实在没什么内驱力。

03

其实,激发人的内驱力,是很难的。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你对外出旅游很有动力,但对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却没多少动力。

所以,公司才会制定那么多的KPI与OKR,

试图用外部的压力来推动个人的行动与绩效。

但幸运的是,内驱力虽然深藏于个体内部,但好的外部环境也可以激发它。

我在一篇公众号文章中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

好的学习环境会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成长阶段更关注的还是同龄人的行为。比如说买什么东西,该做什么事情。大部分都是考虑同龄人怎么做。

 举个例子:你的孩子看到一个关系很好的同龄人在读书,大概率他也会去模仿,而这个读书行为明显是积极的。

智慧zhuhuix,公众号:智慧人生记录仪父母是一个这样的人,孩子也会是这样的人

与此类似,在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层面,可以基于个人成就需要,尽量创造激发员工内驱力的环境与条件。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下午给了财务主管我的建议:

把这段时间一系列的问题列出来,让这位下属去思考答案,

如果他一时间回答不了,那就让他回去思考,

要帮助他获取相应的信息,尽量鼓励他,而不是一味责备,

并且要相信,他下一次再来找领导,一定会带着更成熟的想法和方案。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不要光给答案,要看过程,

毕竟主动思考了,才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