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虞乡问村
![](https://img.haomeiwen.com/i17448961/6d5b97f2d52b97aa.jpg)
常熟在江南,有很多村名极其富有诗意,第一次听到问村这个名字就觉得诗意盎然,简洁干净,读起来有力显得特别文艺。而且感觉问村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其后有无尽的内容。暗合了杜牧的诗意,"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问村在常熟市碧溪新区原浒浦南约3里处,离长江不远,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常浒公路贯穿其间,人文自然环境甚好。区域内河流纵横,田畴平坦,浦江路东侧为问村老集镇所在地,是一个保存相对较好的古村落。清末奇才、近代著名作家﹑批评家、南社社员黄摩西及宋代著名学士季陵均出生于问村。
问村历史悠久,传说颇具传奇色彩;民敦物阜,古迹胜景众多。问村老街形成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相传宋康王赵构为躲避金人追捕,携众南下时见一村落秀美异常,便问“此村何名?”,因此得名问村。
问村集镇乃千年古镇,居民甚众,幅员甚广,又因梅李至浒浦之宁塘(又称银塘)绕镇而过,浒浦塘又过域境,且常浒公路穿越其间,故成了旧时水陆交通便捷之地。来往行客云集,促成商贾纷纷置业开店。集镇虽不大,经营门类之多,商店之众,堪称集镇典型,丁字形新街、老街上商店林立,沿街摊贩不算,营业店面就有84家之多。
到了问村时,经一些老人的指点,找到了那条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明清时代的老街。
老街,现在只有东西走向一条街。通江路在小镇一侧经过,店铺都搬到马路两边去了,老街空空如焉。老街南侧的房屋都已改建成新式小楼,北侧保持老屋原状,大概是抢救性保护的成果,一块块青砖墨瓦见证老街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走进老街,古街两旁,清一色的木板排门,那一块块青砖黛瓦可以见证老街曾经的繁荣与辉煌。悠悠岁月中的历史沉淀,都在一路铺延的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问村古迹胜景众多,原有“荷塘消夏”、“御渡马迹”等十八景,现仍可见泥马渡康王的石碑古迹,薛家大院等一批古式建筑保留完好,一批保留清代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历史气息浓厚。
以薛家大院为代表,该建筑院落坐北朝南,现存三进三院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外设封火山墙,平面布局对称,宅院规矩方正,进落有序。内院组合考究,厅、室、房俱全,天井院墙错落搭配,花园、鱼池仍见踪迹,现为常熟市级保护单位。
街西端,一条平桥跨在塘河之上,是“御桥春水”了。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在老街以东的地块上,便崛起了一座新城,林立的高楼,宽敞的街面,让碧溪新区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而问村老街依然坚守在古朴的土地上,像一位老者,守望着烟火日常。
问村老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依然守望在古老的家园内,一任岁月的风雨侵袭,痴心不改,用她慈爱的目光,庇护着一方乡民。
作家贾平凹说: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问村老街,也许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让人心安之处。
心安处,即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