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青春期孩子意见分歧,听谁的?三个建议,教会你如何与青春期孩
孩子放假在家了,早上七点,早饭已做好,儿子看了一眼的饭菜,没好气的说:怎么没有肉?吃啥呀?没有爱吃的!
吃完早饭,儿子回到自己的房间,不放心去看了一眼,果然又在玩游戏;
要他出去锻炼,他说:不爱去;
要他去找同学玩儿,他说:找那有啥意思?
晚上很晚了,儿子屋里的灯还亮着,要他少玩手机,可是他根本不听。
朋友们,你们遇到过这种现象吗?青春期的孩子,真是让人头疼。
眼看着他挑食,不爱交朋友,不爱运动,沉迷游戏,说又不敢说,管又不敢管,关键是管了也没用,根本不听,管深了,还会和你顶嘴,自讨没趣。
另一个朋友说:你家孩子算是省心的了,再怎么不和你们打架干仗。我家这个,三天两头,和我们干仗。
就拿今天早上来说吧,叫好几遍他也不起床,孩爸急眼了,直接去掀被子,结果,爷俩直接打起来了。
上网搜一下,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更是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因为几句话、一个手机直接跳楼。
这不禁引发思考,当父母与青春期孩子意见分歧甚至发生冲突时,到底应该听谁的?
答案你一定猜到了——
没错,听孩子的!
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机能迅速发展,逐渐拥有成人的身体,但是心理水平往往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依然是孩子的心理。大脑的发育、荷尔蒙的分泌使他们敏感、脆弱,他们的情绪脑迅速发展,但是,负责控制情绪的前额叶却还没有成熟。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和孩子硬来,孩子就很有可能产生叛逆心理,甚至发生过激的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核心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探寻自己和他人的差别、认识自身、明确自己更适合哪种社会角色的过程。他们会对“我是谁”“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具有连贯统一的认识。
如果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好,得到赞许和奖赏,就会体验到勤奋感、主动感、信任感、自主感,最终形成实现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孩子的未来就会迷茫、焦虑、自我怀疑、冷漠、自私,逃避责任甚至婚姻不稳定。
可以说,家长让步,让孩子赢得父母,才能赢得人生。
但父母让步,绝不是退出,父母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呢?
一、尊重孩子,少说多听
和青春期的孩子在一起,父母应该少说多听。
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既想得到妈妈的亲情,又想离开妈妈去独立,他们的情绪极其不稳定,充满了可变性和固执性,他们是很矛盾的。
他们的烦恼突然增多,有的突然不知道怎样和同伴交往,怎样得到同伴的接纳、肯定和喜爱,有的和父母的感情疏远,觉得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我们要尊重孩子,多听孩子说什么,倾听他们的烦恼、开心、纠结,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做孩子最忠诚的朋友。
二、相信孩子,多让孩子拿主意
朋友说:有一天,我和儿子闹了矛盾。正好赶上我要去超市买大米,孩子爸爸不在家,本以为他不能陪我去了,没想到他默默地跟在我后面,等到大米买完了,他扛起大米就走。回到家里他说:看,也就我知道心疼你!
我们要相信孩子,他们是爱我们的。
孩子大了,不管是家里的事还是孩子自己的事,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学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谷爱凌的成功教育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妈妈相信谷爱凌,让谷爱琳自己拿主意。
夺冠后的谷爱凌曾在赛后发布会上透露:“我在第二跳后和妈妈通过电话,我妈让我上1440,发挥得好的话能拿到一块银牌,但我说我不要,我要上难度,妈妈说好吧,选择是你自己的,希望你能享受比赛。”
正是因为平时妈妈的尊重,让谷爱凌充满自信,自己拿主意,才夺得了最后的冠军。
三、学会示弱,多用“我状况”表达。
少用“你……”多用“我……”。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你少吃点儿肉”“你不要老玩手机。”“你多出去运动运动”。
现在我们要这样说:“儿子,你吃饭那么挑食,妈妈很担心你的身体。”“你老玩儿手机,妈妈担心你会把眼睛玩坏了。”“妈妈想出去跑步,你能陪陪妈妈吗?”
父母学会示弱,孩子才会成长。
浅浅结语:
父母要学会做“橄榄型父母”。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道德底线、重大危险、法律底线上强势,而在一些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学会让步。我们要用80%的时间去实现家庭的民主、尊重、平等,给孩子自主的人生,相信孩子,他们定会给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