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的背后:伦理底线不可跨越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Wanshy

现在已是2019年3月,距离曾吵的沸沸扬扬的中国深圳科学家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也已过去4个多月的时间,但其热度却从来没有降低。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中国基因编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世界人类编辑基因编辑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应当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1.如何做到如此精准的“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好的工具当然不可或缺。CRISPR-Cas9技术,相信大家早有耳闻。基因编辑正是利用该技术,实现对基因精确的控制和调整,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又是如何做到对HIV病毒的抑制的呢?正是通过该技术,使ccr5编码区基因的定向修改,使得新生婴儿天生便不会感染艾滋病,天花等病毒。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就这么诞生了

2.伦理监管方面的失误

时间一经曝光,立即掀起轩然大波,经历了初期的舆论震荡之后,众多争议逐渐指向一个方面:基因编辑婴儿是否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在理论上,这一研究也有伦理缺陷,即团队违背目前国际上主流医学界对基因编辑胎儿的约定俗成(不成文法)和成文法。对于人类胚胎,目前国际上的伦理管理是,可以研究,但仅限于14天内的胚胎,研究后需要销毁,更不能让其出生。

3.并非完美的"CRISPR-Cas9"

最令人担忧的,当然还是基因编辑的可靠性及其安全性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的消息来说明基因编辑婴儿是否健康,但是,现在研究中透露的结果已经让人担忧:在试验中,只有超过44%的胚胎编辑有效。这也意味着,这一基因剪刀CRISPR/Cas9具有很大的不可靠性,可能脱靶。

而就目前来说,人类对于基因的了解还处于初步的研究阶段,一旦真的发生脱靶,对其余碱基对造成伤害,后果难以预料。编辑基因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更是令人不敢想象。

基因之中,蕴含着生命的奥秘,包含着海量令人难以捉摸的信息,而对于次进行的实验与研究,更是从未停息,但无论何种实验,都应当建立在技术成熟到可规避极大比率的失误的影响的基础之上,更应当建立在推动人类文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前提之上。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将逐步成熟,并造福于人类。基因编辑工程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