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家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72期“家”或“圆”专题活动。
驱车几百公里回老家,夜幕降临时终于到了。打开生锈的铁锁,推开大门,一股腐朽霉味扑面而来。
我拿着包,一时竟然找不到干净的地方放它。桌上床上都落满了灰尘,整个屋子没有活人的气息,它保持着去年五一走时的样子,一点没变。
于是我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打扫卫生。清扫床板,从橱柜里拿出垫被铺上,再拿出被单平铺整齐。拿出棉被,套上被套,床就准备好了。
然后要把家里的厨具全部清洗一遍,从角落里翻出密封较好的面条,匆匆煮了填饱肚子。
等忙到深夜,终于躺下来,被子里还是有霉味,眼底都是灰尘,这是家,但环境却很陌生。
第二天还要继续大清洗。村里没有WIFI网络,就连手机信号也不太好,抢红包总是慢几拍。日常生活要用点什么往往需要翻箱倒柜地找,不然不知道在哪儿。有些平日常用的用品,家里竟然没有。
明明是回家,却住得并不舒心。
邻里间也慢慢陌生,父母一辈从小在村里长大倒还好,对于90后的我,村里都是面熟却叫不上称呼的人,打招呼不知道怎么称呼,不打招呼又显得无礼,比起怕遇到班主任我更怕遇到村里人。
经过城市化的异化,我对乡村已没有太多感情和认同,这里生活是如此不方便,空旷却陌生,越来越没有回家的感觉。于是我想,我工作的那个城市可以称为家吗?
我心里摇了摇头,那12个平方的屋子,挤满了生活必需品,逼仄压抑,毫无生活气息可言。屋子不是我的,随时会被房东赶走。
那我在另一个城市贷款买的房子,可以算家吗?显然也不算,我从来没有去住过哪怕一晚。
回想起人生路途,我曾在家里度过一年级之前的时光,随后在上海父母打工的地方辗转过三四个住所,三年级到初三又在外婆家住了几年。高中时,我在校外换了三个住所,然后大学住宿舍,工作后又换了七八个出租屋直到现在。
童年时的记忆已经模糊,回顾三十多年的人生,外婆家是以前常住的地方,距离初中毕业已经过去十五年,如今记忆已经模糊。除了外婆家,我待住最长的地方竟然是学校宿舍。也难怪当年毕业时,万分万分地不舍,感觉到人生一个阶段的落幕。
毕业后后便一直沪漂。我从不承认回出租屋是回家,现在也逐渐对传统意义上的家乡产生怀疑。但我这一代人有许多人如我一样,一直在漂泊,我们从来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心境也一直在飘浮当中,很难下决心去做一件长期的事情。楼下理发店会员我不会去开,因为这个月去剃了头,下个月也许就搬了住所,会员就没什么意义了。长期的宽带不会开,邻里关系也懒得打理,我们没有物理意义上的家,只有一个感情维系的概念意义的家。
心安处便是家,住所无法给我们家的安定,我们只能寻求另外让我们内心安宁的点。也许只能是亲人的始终陪伴了吧。不管我们流落到何处,只要亲人还依靠在我的身边,家就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