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2018-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劲杉

      近段时间,我仔细研读了海南省教培院发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感触很深,我个人认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准确领会学科核心素养,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中。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文森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硏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オ、“新世纪百千万人オ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担任主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实践的,而不只是知识与观念的。品德课程标准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做人”,不只是知识或者观念领域的问题,因而,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让学生在观念上知道一个或者几个分化的知识系统(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做人,更不只是技能学习的问题,因而,课程的核心不是让学生学会诸如刷牙、打扫卫生和叠衣服等生活技能;做人,也不是单纯的道德与价值观念的灌输,如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德性的研究“不是为了了解德性,而是为了使自己有德性”,类似的,学做人不是关于人的研究活动,也不是关于人的技艺活动,而是关于人自身的建构以及人的美好生活建构的实践活动。因而,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观念的和技艺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是引导学生在整合、理解上述知识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实行动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 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 本”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 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 每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 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 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学 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 也为深化课程改革 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 能够适应终身学 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 适应个人终生学习和社会发 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 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总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 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 习。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 只有聚焦课堂, 才能真正 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