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现象”的时间——细读《纯粹理性批判》(五)先验感性论之时间
一、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
1、时间不是经验性概念,不能从经验中得出。
2、时间是为一切直观奠定基础的一个必然的表象,它是先天被给予的。只有在时间中现象的一切现实性才可能,脱离时间你无法想象认识一只猫、一幅画、一个铁块。时间比空间更重要、更基础,也更体现认识主体的能动性。
3、因此存在时间关系的一些无可置疑的原理、或一般时间公理的可能性,并因而在经验之前教导我们。
4、时间不是概念,而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
直观——最贴近对象,它的表象紧紧地执着于那个唯一的对象而不旁骛。
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唯一的对象,而着眼于一个对象和另一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推论出来的,并且是依赖于推论和导致推论的。
直观是对整个表象的分割,概念所包含的只是各个部分的表象,而不是把自己的整个表象让各部分去分割限制。
5、时间的无限性只不过意味着,只有通过对一个唯一的、作为基础的时间进行限制才有可能。
二、时间的先验阐明
变化的概念以及和它一起的运动的概念只有通过时间表象并在时间表象之中才是可能的,如果没有时间这个先天的内直观,任何概念的阐释都不能成为可理解的。
三、结论
1、时间是物的主观条件。
2、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
3、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
没有离开空间的时间,也没有离开时间的空间。说空间一定已经包含了时间,没有时间作基础,空间无法建立;同样,时间指向现象,而现象在空间当中存在,一说现象(如杯子)就是在空间中的无限分割,杯子也经历了时间,时间体现杯子的持存性。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我们将不断地看到类似的情况,即先验的东西只能用在经验的领域,针对现象,否则就是越界。经验实在性以先验观念性作为前提。在这里就是时间,时间本身不是自在的,时间所认识的东西也不是自在的。时间离开现象就什么也不是,而现象只有在时间的纬度下才称其为现象。“一切事物作为现象(感性直观对象)都在时间中”。
时间的客观性是指在现象上的“客观有效性”,它不能脱离我们的感官对象而有意义;如果撇开感官,在自在之物的层面谈论时间,则时间不再具有客观性,而仅仅是我们的主观。
时空与现象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的关系,时间空间就是形式,现象就是质料。脱离现象谈时空无意义,脱离时空谈想象则不是现象,是混沌、杂多,因而无法形成真正的认识。
四、解说
“时间并不依赖于对象本身,而只依赖于直观这些对象的那个主体。”时空观来自人的主体,是人主观具有的,我们借助这个时空结构才能认识现象。
经验派分不清自在之物和现象的界限,常常把现象界的知识误认为是关于自在之物的,而莱布尼茨派即唯心的理性派倒是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开了,但现象在他们眼里毫无认识价值,而对自在之物的知识又没有根据,只能独断地断言。只有当康德揭示出“这两个本源的感性形式”即空间和时间的“真实性性状”,这两个困难才解决了。一方面,空间和时间作为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把我们的一切现实的知识、包括数学知识都限制在可能经验的范围内,不至于超出现象界而非法地涉及自在之物领域,也就是清晰地划定了我们的先天知识的范围;另一方面,这两种先天直观形式也使数学的知识本身具有了由我们的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客观实在性根据,并因而使之能够普遍地运用于任何可能的经验之上。康德在这里所总结出来的这两大优势不仅仅是针对先验感性论的,也是针对他的整个认识论的,包括他的先验逻辑即关于知性和理性的学说——他的认识论就是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结果——所以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归根结底,时空的客观性在于它们只有针对现象才有意义,主观性在于它们不是自存的,而是人在逻辑在先意义上的先天认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