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尔的一生和超脱
拖延,完美主义的拖延
我想写影评,想写一部非常有深度、专业的影评,我看了电影,共鸣感有很多,我要把我想要表达的写下来。可是我却止步不前。我试着去追溯我的大脑,我的思维过程,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要写的,但是我还没有想明白,既然没有想明白肯定写出来的不会有灵感,也不会精彩。我要把背景资料全部都准备好,再写。不然即使写了也是垃圾。
好了,我想的很多,去做的很少,不是我不想做,而是因为我实在想做到直到自己无能为力为止,也就因为这样,我也许错过了机会,比别人慢,错过了很多完成的过程,而没有去做,或逼到最后草草去做,之后做出来的自然是不好,然后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不自信,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我一事无成,我认为自己天赋极高,却无所作为,其实这都是什么鬼。
行动派会说:作为妓女,不可能等到有感觉才去做爱,作为专业的写作者也是这样,不可能等完全有了灵感,才去创作,感觉是做着做着就有了,所以叫做找感觉。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理论,写东西之前,先盲打一段文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然后慢慢的就进入了状态。感觉有了么?前戏太长了吧。
打破完美吧,不去准备的那么充分,就做一个凭随写的人,好坏又有什么所谓呢?安慰自己。
《大卫戈尔的一生》和《超脱》,我想表达的中心词“自我”。
昨天看了余华的小说,讲述文革时期,中国的最小单位是家庭。个人是属于家庭中,一个家庭中必须有同样的立场,在一块绑定着,其实或者说当时整个社会只能有一种思想吧。“自我”这个词在当时社会好遥远。现在呢,我们在追求自我,我们在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学习他们的自由、民主。
余华的书是《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里面讲的就是巨大的差距,从文革到现在产生的巨大差距,我们40年经历了欧洲400年所要经历的动荡。我们现在发展太快,从最小单位是家庭到个人进步的太快,也许是两个极端,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的差距太大,变化太快,我们现在在同一个时空里,不同地区的人生活差距又太大。美国是我们知道最多的独立、自由的国家了,有太多是通过影像传播过来,真实的美国,没去过,不得而知。但就谈谈影片中的。
大卫戈尔是大学哲学系教授,参加反对死刑注射死亡组织,为自己的信仰而战,背景是有一些罪犯因为当时的程序法律问题造成一些误判,其实是被冤枉的,但是因为被判死刑而再没有申冤上诉的机会。大卫在电视上和州长进行辩论,参加游行示威。最后大卫选择牺牲自己,来捍卫自己的信仰,为取消死刑辩护,为因为死刑错杀了很多人辩护,他设计了一场死刑案,自己就是强奸杀人犯,到执行死刑之后,自己反死刑组织的朋友把能够为自己的申辩的证据公布于媒体。由此,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大学哲学系教授,在被冤枉没有被平反的情况相下,无辜的被执行的死刑,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对死刑条例进行深刻的反思。这部影片讲的是美国正义的民主活动。
反观《超脱》,这部影片反映的是教育,这个高中学校的学生各个追求自己的个性,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当然这样的背后是糟糕的家庭教育,也许这种结果就是自由的另一个极端,大家都在追求自由,父母也是,过的不好,就离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对自己孩子的责任感包括对家庭的责任感,反倒没那么重,造就了,家长为自己,无情的责怪孩子,孩子也变得自我,被社会遗弃,没有关爱,所以变得堕落,疯狂,在深深的自由背景下。这也许只是当时的美国社会某个部落的缩影,也是某种现象的反映,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可见美国社会也存在很深的问题。
而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在追求自己的路上,又该做哪些学习和摒弃呢,社会有很多需要进步和改善的地方,那些糟糕的也正是需要我们去反思,改变的
(好吧,就写到这吧,我得承认写的乱,不过我得接受自己差的过程,这样才能进步,我是在鼓励自己。)
2016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