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修心课》学前课(二)| K11-3/15
这本书写得比较意识流,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要读它。
就像人活着活着,偶尔也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拼命的活着。
什么才是真正的禅?
这种类型的句子,很多人问过。外行看内行,总试图用一句话来了解内行的全部。然而不止普通人,连修行之人也问过。
有一次阿难问大迦叶:“除了衣钵之外,您从佛陀那里还接受了什么呢?”阿难实质想说——请概括一下佛法大义。
大迦叶看着阿难,用很大的声音喊:“阿难!”,阿难答:“老师,我在这儿啊。”
大迦叶又说:“你能不能把你门口的旗杆放下来?”
说《坛经》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个故事就能看出来。我们先回忆一下自己惯常的了解事物的方式,当我们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便被这样教导:这是碗,碗是用来吃饭的;这是笔,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书,书是用来看的。
然后我们长大了,当看到不认识,不熟悉的东西,我们先问:这是什么?
QQ刚刚开始成为社交产品投放市场的时候,面对电脑那一头素未谋面,不知是猫是狗的“人”,我们会问:你叫什么?是哪里人?男的女的?
那么问题来了,世间是先有名称,还是先有属性的呢?
无疑,当一棵树在被称之为“树”之前,它就会生根,落叶,开花,结果,即使它不被称之为“树”,我们关于“树”的种种常识,它都是具备的。
也就是说,属性,是先于名称、语言和文字的。
而反观我们现在,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我们会去查他的星座,星座说他耳根通常比较软,于是我们就多撒撒娇;我们看书,书的上架类型是:学霸专区,我们就望尘莫及,觉得自己肯定看不懂;甚至最常见的,我们听说一个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四川人,就会问:你很能吃辣吧?
也就是说,大部分时候,我们靠名称来理解世界,而不是靠事物的真实属性。
学禅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忘掉名称,不要被名称所扰乱。
正如上面那个故事,大迦叶第一次喊阿难,是提示他不要执着于文字语言,要从文字语言之外去看见答案。第二次说的话,是提示他清除心里的各种成见、概念,去探求事物的“真相”。
所以,我理解的禅,就是不被外界的名称,成见扰乱,有钱没钱,工作好坏,单身恋爱,得到失去,都保持一颗顺其自然的心,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心。
实践一下: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被名称和成见误导过,有没有因为某个名称而疏远某物,结果却发现事实不是你想的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