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北京·我

2018-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逸苇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北京,我走了,意犹未尽,带不走一片云彩。

      九月,是忙碌的,让我失去了往日的平和,丢掉了素日的从容,更找不到真是的自我。

      十月,国庆假结束,恰好有一个契机——进京学习。北京,我来了,满怀希翼!

秋日·北京·我

      趁没有开班之前,去了一趟十三陵。闭上眼睛想想:长陵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依稀觉得皇家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让我回味的是——坐在公交车上,窗外的一片片硕果累累的苹果园和一块块紫气氤氲的薰衣草草地,让人惊喜中带着平静。难怪陶潜的《归园田居》让后人趋之若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所以让人沉醉,只因太多人久在樊笼中。

   

秋日·北京·我

      听了周杰主任讲了《从北京文化艺术中汲取核心素养》后,基地的老师让我们去感受北京文化。我们选择了颐和园,可惜人太多,极度影响了它的山湖之美。

秋日·北京·我

心是闲了下来,想着前两天学习太晚,视频中没有看到女儿,此时特别想她。爬万寿山时,一个小孩蹦蹦跳跳从我身边跑过去,我愈发想念她的明眸灵目间巧笑嫣然。昆明湖的一角残荷,夕阳透视中的枯枝残叶,在微皱的水面投下冷峻而幽寂的颤影,它们或相携而立,或虬曲水面,或躬身水中。荷在秋日中敛尽芳华,把热闹归于沉寂,我想,此时的她应该懂我的牵挂的!

     

秋日·北京·我

      南锣鼓巷,没有传说中那么文艺,说到底还是游人如织,喧闹充斥着整条街。传统工艺品——剪纸、团扇、陶器、兔儿爷都没有让我驻足。

秋日·北京·我 秋日·北京·我

我走进一条胡同,发现了一项奇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匠心独运的鼻烟壶。这条巷子难得的安静,音响中对鼻烟壶历史娓娓道来,绘画师用特制的微小勾形画笔,在透明的壶内绘制涂抹,片刻后,诗书画并存的艺术精品就展现在眼前。我拿起一个“兰韵”的鼻烟壶,深谷幽兰的形神韵活灵活现,让人目不转睛,流连忘返,这亦是“壶中自由乾坤”,不收藏它似乎枉为此行。

秋日·北京·我 秋日·北京·我 秋日·北京·我

    17日,雨过天晴。上午,我们在楼梓庄小学观摩。午后,我们直奔居庸关,“天下第一雄关”果然名不虚传。

秋日·北京·我

站在雄关漫道上,立于蓝天烈日下,我们第五小组进行文化誓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秋日·北京·我

随着人潮向前涌动,谈笑声赞叹声拍照声声声声入耳,我反而不知道我此行到底为何?

秋日·北京·我

拾阶而上,上到高处,同行人越来越少,俯于城墙上远眺,层峦叠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人随之神清气爽,豁然开朗。

秋日·北京·我 秋日·北京·我

我想到北京东城区特级教师王文丽说:有“后光”的老师,不仅要自带光芒,还要有定力,要谦逊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人人都有“后光”,因为这个词有力、厚重,有如神赐。但除了个别人天赋异禀,大多数这样的人物,都曾默默面壁打坐,度尽劫难,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来时万千的拾级而上。沿着陡峭的台阶继续攀登,直到没有认识的同伴,我靠在城墙上,只听见风中树叶的婆娑声和自己急促呼吸声,当心跳趋于平静,我静静注视着墙外的孤树,黄叶红叶参杂在枝蔓中,冷风吹来,有些许萧瑟,但丝毫不减它的英姿和傲骨。

秋日·北京·我 秋日·北京·我

久久凝视,忽然发现他不再是一棵树,而是一个人,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

      我们走向高不可攀的山巅,我们走向遥不可及的深谷,我们走过海,我们走过川,我们走过千山万水,不过是为了走进心中那个自己。在这样的秋日,我见过北京的蓝天朗朗,见过北京的微雨淅淅,见过北京的雾霾重重,更见过心中那个真实的自己!

秋日·北京·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