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400多鲜活的例子证明:那些智商逆天的“别人家的孩子”照样
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的长辈,因为孩子成绩不高,或者不够机灵,觉得这个孩子不够聪明,智商不高,进而焦虑烦躁,恨不得找到某种保健品,让孩子吃了,瞬间两天内记住一学期的内容,考试成绩门门满分。
记得上学期间,像类似提高记忆力的保健品,是有相当规模市场的,但是,这些看重智商对成功影响的长辈,有没有想过,智商真的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吗?可能有人说了,当然不是啊,可是,没有高的智商怎么可能进的了好的大学,没有好大学,怎么可能有更好平台去找工作,没有好工作,怎么可能有衣食无忧的人生......这个逻辑听上去也有道理,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他用1400多鲜活的例子证明:那些智商逆天的“别人家的孩子”照样摆脱不了平庸的“宿命”在《异类》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上世纪非常有名的实验案例:
一战结束不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偶遇了一个智商为140(爱因斯坦智商150,140是接近天才的标准)的男孩儿,这个男孩儿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却可以学校钢琴上演奏,而且,演奏的非常棒,后来,特曼有遇到了4岁读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女孩儿,17个月大就认识字母表的女孩儿,以及凭借记忆脱口说出法律意见书上冗长条文的年轻人。于是,从1921年开始,特曼开始了他的天才研究。特曼从25万中小学学生中挑选出1470名智商在140到200之间的小朋友,并开始了长期的跟踪研究,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这些被选中的孩子被叫做“特曼人”。
特曼认为,“没有什么比他的智商更重要,或许只有他的道德除外。”,特曼相信,他们可以成为领袖,可以促进科学、艺术、政体、教育和社会福利等领域发展,特曼相信,他的“特曼人”是专为未来美国的精英群体量身定做的...
他用1400多鲜活的例子证明:那些智商逆天的“别人家的孩子”照样摆脱不了平庸的“宿命”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异类》,你会发现,可以成就非凡的那些“天才”,他们更多的其实是依赖机遇。
不过,一般情况下,智商越高的人,确实受到的教育越多,挣的钱越多,寿命也会越长。
回过头看一下特曼的研究结果吧。
“特曼人”长大以后,有些人成了书籍,文章的出版人,有些人在商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功,有几个人做了政府官员和法官,但是,却很少全国知名人物,他们似乎收入颇丰,也不是太理想。大部分人生活平庸无奇,很多人事业草草收场,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曾经对两名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小学生做过测试,因为智商不够高,他们被拒绝了。
特曼把长大成人的730位孩子分成了三组,有150人分进了A组(占20%),他们有律师,医生,工程师,学者,说得上是成功者,这150人中,有98%的人拥有研究生学历。60%的人被划进B组,表现“令人满意”,而表现差的150人划入C组,特曼觉得,他们有过人的智商,却没有取得与智商匹配的价值。C组有邮局的工人,做苦力活的记账员,还有成天在家里无所事事的人。 C组三分之一辍学,四分之一高中学历。
特曼调查了这三组人的区别,从身体到精神健康状况,从业余爱好,到职业兴趣,唯独忽略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A组绝大部分来自中产阶层或上层家庭,他们家里摆满了书籍,有一半人的父亲拥有本科以上学历,C组的三分之一父母在八年级之前就辍学了。
特曼的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来自底层社会或贫困家庭的天才少年能够闻名遐迩,他们缺少的是环境,能够帮助他们养成面对世界正确态度的环境。
他用1400多鲜活的例子证明:那些智商逆天的“别人家的孩子”照样摆脱不了平庸的“宿命”这个心理学有名的实验,清晰的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除此以外,为什么智商够高的“特曼人”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因为智商达到了120以后,再增加的智商优势就不会那么明显了,一个智商130的科学家和180的科学家都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获得诺贝尔奖除了智商,还需要想象力,创造力,也可以理解为发散思维。
《异类》除了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唯智商”论的片面,还提到了个人勤奋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把柏林顶级音乐学院的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是学生中具有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潜力的明星人物;第二组学生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小提琴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平,将来目标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老师。
但是,如果你问这些学生,他们从拿起小提琴开始,练习过多少时间。最后的结果是,到20岁的时候,卓越演奏家已经在他的生命中练习了10000个小时,比较优秀学生是8000小时,而目标音乐老师的人,则是4000小时。
书中提到的比尔盖茨,在他从哈佛大学退学之前,比尔盖茨已经在编程领域操作了10000小时;
莫扎特从6岁开始作曲,但是,在《解读天才》一书中,心理学家迈克尔·豪的提到,早期莫扎特并不让人觉得超凡脱俗,他早期的作品是在父亲帮助下完成的,直到21岁之前,莫扎特才创作了被世人公认的杰作。
这样看来,绝大多数人确实没有努力到要拼天赋的时候。
《异类》真正想要告诉你的是,成功是许多因素促成的,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成功,所以,即使一个孩子进了名校,充其量他有机会让自己生活过得体面和安稳,但是,他到底能走多远,后劲有多足,还是跟很多因素有关,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机遇,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差距包含了外界,也包含了个人。
他用1400多鲜活的例子证明:那些智商逆天的“别人家的孩子”照样摆脱不了平庸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