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是《银河补习班》
今天耳朵本来跟以往一样,吃完饭准备换衣服去健身房,不知怎地,脑袋一转,买张票,看个电影吧,正在纠结于《狮子王》or《银河补习班》的时候,看到评分那么高的《银河补习班》,于是好奇就去看看。
是的,是《银河补习班》订票之前,已经在脑海里想了一下可能的剧情:一个孩子,从小学习成绩差,贪玩,老师家长眼中的坏孩子,然后某一时刻开始,自己觉醒了,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了重点大学。
这样通俗励志的剧情我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我甚至没有一点期待,完完全全是冲着邓超去的。
是的,是《银河补习班》耳朵不是教育家,也没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所以看完电影之后只敢谈谈想法和感受。
首先,还是需要为学校正名一下,学校没有那么可怕,不会驱赶家长,更不会暴力对待家长。
其次,学校里的老师和教导主任也没有那么可怕,还是挺容易沟通的,每一个孩子的进步他们都是很高兴的。
最后,我们需要审视一下自己:你对你自己的孩子了解吗?
是的,是《银河补习班》这是耳朵今天想说的重点。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在当时的社会可能是“唯一”的出路,可是这都已经过去40多年了,面对这当今变化莫测的社会又有多少家长还依然拥有这种思想,这是可悲的,说明我们一直在停滞不前,不仅是在行动上,更是在思想上。
我们从小也是一直在被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不知为何,家长们早已把贬低自己的孩子,挖苦自己的孩子,嘲笑自己的孩子当做一种自我发泄的途径,他们才不管孩子有没有自尊心,他们才不管孩子有没有闪光点,只要是考试不及格统统都是“坏孩子”。
学校教育变成了主战场,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品,家长们听从着老师们的要求,换一个地方继续学习,只要你不看书,手上没有拿着笔,你就是在贪玩,可我们这不就是正适合玩的年纪吗?
如果没有亲情的羁绊,我有时甚至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
是的,是《银河补习班》从6岁进入学校,一直到我们22、23岁大学毕业,我们蜷缩于一个大大的禁锢圈里,大学毕业之后又忙于自己的生计问题。我们这一生看似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了,其实自己过的稀里糊涂。
看完电影之后,确实我小看邓超了,他所传递的教育思想其实很多是直击我灵魂深处的。电影里既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也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挑战,一直所说的教育改革,还真希望早一点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学校”这个词好像也变味了,学校的荣誉和成绩转嫁成了学生的分数,由此孕育而生的各种课外补习班、辅导班,打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大肆开班,补课费也越来越高。分数已经成了定性、定位一个学生的标准,“尖子班”、“尖刀班”、“快班”、“慢班”,因材施教在这些班级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准确的告诉了每一个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到底是什么意思。比起成绩差的学生,我更为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生担心,心中的压力伴随着高考的开始和结束究竟会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当一切的利益都与分数挂钩的时候,那教育就变成了一只利爪,一只仅仅抓住孩子大脑的利爪,甚至可以无视人性。
是的,是《银河补习班》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有人说马飞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他爸总是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就像当别人都不相信你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相信我们,我们就能获得安全感一样,况且这个人是你最亲的人。
如今确实竞争激烈,所以我们去抓考点,背重点,只是为了在考试时候能够多一点分数,在无法改变的现在确实重要,但是却很失真,就像一个没有亲自到过长城的人在大肆夸奖长城的宏伟和壮丽一样,想想也觉得可笑。
即使是一直坚持自己教育方式的马皓文,也会因为世事的不如意而怒吼儿子:“能不能考好?能不能争口气?”这也让马飞瞬间感觉到了原来自己一直很喜欢的爸爸和其他人一样,也只是看重分数而已,更何况我们早已深陷这个泥潭,而且越陷越深。
是的,是《银河补习班》电影的最后,马飞让父亲放弃自己心中的那座桥的时候,我心中很不是滋味,按照剧情的发展来说这里应该是完美的,却恰到好处的镶嵌了这一刻的不完美。
任何的教育方式都无法说好或者坏,但只要我们站在天性和人性的角度稍微思考那么一点点,也许我们看到的会不一样。
我们并不缺少教育的方式,我们缺少的是思考,不管是对教育的思考,对自己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
“只要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
“把自己的桥修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事”
“我希望他学的不仅是知识,他必须知道活着为什么”
“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小高老师还是很漂亮的,各位,晚安。
是的,是《银河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