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写作路上的收获
六月参加了齐悦梦想社群,开启了自主学习与跟社群同步学习的“加餐模式”。
虽然对于我的“消化”能力而言,供给量有点儿超标,但是我在努力着,前进着,成长着,快乐着……
在前进的路上,我接受了很多文友的邀约,进了很多群,接受到了写不同文体和体裁的前辈们的听课邀请,也陆续听了一些课程。包括纪实稿、乡土文学、亲子稿、游记等等。边听边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写作文体和写作风格,每每会有些迷茫……
写纪实稿,自己不能经常地进行采访,即使有这方面的信息,也多数是第二手、三手的资料了,这样的作品能打动读者吗?写乡土文学,自己未能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倾听老乡讲述的神话传说,写出来的作品会有深度和温度吗?……
一直在探索和追问之中,直到今天,补听老王托弟老师的讲课录音,她的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她说,要写出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这样才会带给人以生命意义上的思考和启迪!
王老师是一名律师,她利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两年出了两本书,《回不去的故乡》和《黄土地的女儿》,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源于她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对哲学的深入学习,和对世界文学名著的广泛阅读和积累。
读了王老师的文章,感觉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在最朴素的生活中守住最遥远的梦想,简单长久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懂得在阳光下绽放在阴影中宁静,任何时候,宁愿坚守也不随波逐流,骨气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最坚实的基石。”
这些话发人深省,同时对我给自己的文学定位以很大的启发:无论怎样的文字,只要能带给读者以思考和觉醒,那就是好文章!
用文字来记录生活,让文字成为自己的第二生命,这是我儿时就萌发的想法。
尽管过去的二十年里未曾很好的关爱过文字,给它足够的关注和呵护,但是当梦想被唤醒时,我不再迷茫了。
曾经的我心浮气躁,总想成就大事业,却不知脚踏实地,又因为对自己内心没有足够的尊重和倾听,总是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说白了就是“不安分”!
可“不安分”了几年,也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因为那时我没能感受到“自我”没能做到身形心合一!
现在当注意力回归“自我”本身,我内心变得宁静,平和,是写作和阅读带给我的对生命本质的探讨和追问,我感到自己踏实了,沉稳了。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还未受到过相对专业和系统的写作训练,对自己擅长的领域还在探讨和揣摩,但是,每天一点的小进步也表明我在成长着,我的人生比昨天更加充实和丰满了,这难道不是“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