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尊重孤独,了解人生,让灵魂自由绽放
1989年,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她叫Alice。这只孤独鲸的频率有52赫兹,而正常鲸的频率只有15~25赫兹,她的频率一直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在其他鲸鱼眼里,Alice就像是个哑巴。身边从来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唱歌的时候没有人听见,难过的时候也没有人理睬。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Alice。
现代人因生活、工作压力增大,不敢在人前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于是,你可以和远方的陌生人网络聊天,却不敢跟身边的人说一句心里话;你心绪愁闷时,来回翻着通讯录里上千条电话,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拨打出去的号码;明明有些聚会不爱参加,但你怕脱离群体而强颜欢笑勉强融入;一群人在一起说说笑笑,觥筹交错,待到曲终人散时,心中的荒凉反而更加浓重;你每天如强迫症般刷朋友圈刷微博,惶惶然担心因不了解某个“重要”话题而遭人鄙夷;你给他人点赞留言,但对方没有及时回应,于是你心存芥蒂,暗自猜测是否被人轻视却不敢去直言......
我们总是敏感地看重他人的评价,而对自己的信念和生活处于惶然又怀疑的态度,从而错过很多实现自我的机会。
台湾有一位老人,他精通文学、艺术、美学,被评为“华人世界文化教父”,听他娓娓道来美学和文艺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他是林青霞“唯一的偶像”,他的名字叫蒋勋。
从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中,你找不到如何消除孤独,但能更好地认识并尊重孤独。
作者以美学家所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话题,融入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及社会批判于一体,从六个不同角度全面解读孤独,包括:
情欲孤独:当你拥抱着一个身体时,那个人真能帮你排解内心的孤独感吗?
语言孤独:我们试图与他人沟通,有多少人在真正地聆听,了解你的心声,知道你的孤独?
革命孤独:社会革命者想要打造一个理想中的世界,但同理想同信念者究竟有多少?
暴力孤独:喜欢暴力和色情、爱看恐怖片、枪战片,知道这是内心压抑和孤独的体现吗?
思维孤独:当一个社会里面,出现很多不同且极端的意见和看法时,就是思辨产生的时机,只有一种声音的社会难道是正常的吗?
伦理孤独:在家庭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下,我们是冲破牢笼还是压抑龟缩?
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孤独的声音。
被观看者内心是怎样的孤独?网络法官们在审判完别人后内心又是怎样的孤独?
在网络的洪流中,隐藏了多少个表面洪荒而内心孤独的沙砾?
孤独并非寂寞,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独处,不是所谓的追剧电游网络闲聊。而是安静地思考自己,与自我对话。
哲学家叔本华在《要么庸俗,要么孤独》里说:“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
而卢梭也谈到:“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忧烦又无羁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