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星人

能做到不焦虑的人,要么找到解决之道,活通透了,要么破罐子破摔,过一天算一天。我婆婆属于前者,尽管因为育儿观念不同,生活理念不同,我一度不知道如何与她相处,但并不妨碍我佩服她。
30年前,我们城市现在的老城正在起步阶段,我公公婆婆带着三个幼儿到城里做生意,破产后回到老家,全村上下都没借到5块钱。
我公公出远门做生意,我婆婆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在乡下生活。那时候没通电,点煤油灯,没自来水,生活饮用水靠人力背,我公公出去一年半载才会回来一次,她一个人在家养育孩子,喂养牲口,种植庄稼,到离家很远的水源地背水,到煤矿上背煤……
虽然那个年代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活法儿,但是作为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听到这些发生在她身上的往事感触是不一样的。
当我在脑海里勾画出我婆婆在月朗风清的夜晚,把孩子们都哄睡了之后,和邻里妇人到玉米地里割剥完玉米剩下的玉米杆子的场景,随之出现的是充实,希望,不屈等词语。
至今我婆婆仍旧保持精明能干的精神,以前他们住在城里,偶尔回老家一趟,她会在两三个小时之内把老屋子收拾妥当,烧水做饭择菜煮汤,弄出大家庭共进晚餐的温馨场景。
后来她嫌弃城里生活无聊沉闷,回乡下住后,一副心思简单,做能做的事,不辜负每一天的样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植绿色蔬果,在差不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才村子里开小卖部,赚点零花钱。
我们每个周末都回一趟乡下老家,带着小朋友一起挖野菜,摘野果,钓鱼,在老家吃嘛嘛香,睡得特别踏实,特别沉。
小朋友特别喜欢和爷爷奶奶待在一起,我们尝试着把他放在老家听奶奶叽里咕噜讲故事(我婆婆带孩子耐心超强,我时不时会鬼哭狼嚎,她几乎不会),和别的小朋友玩耍,追着猫狗兔子公鸡跑。
小朋友乐不思蜀,我们索性将他放养一段时间,等到他玩腻了或者上幼儿园再接回来。
关于应对焦虑,我婆婆对我的启发是,直面生活,能做什么做什么,与其自怨自艾或者怨天尤人,不如撸起袖子做好能做的,即便家里只有土豆,也要变着花样做土豆丝,土豆饼,土豆泥,土豆片,土豆丁,而不是痛苦地想为什么我只能吃土豆。拿到什么样的牌都尽量打好它。
所以,当人开始务实且想办法变得有勇有谋,焦虑什么的就没生长的空隙了,当然欲望带来的焦虑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