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A Long Way Home - 走失不要怕,谷歌地图
会看这本书是因为电影颇获赞誉,加上比起fiction类,真实的故事往往更激荡人心。
本书以平实的口吻讲述了一个近乎奇迹的真实的个人经历,作者非作家文笔,在故事性的处理上比较粗糙,可以看出整体都是建构在个人回忆之上,意在叙述,而非通过戏剧手段吸引读者,所以阅读体验也完全依赖作者的叙述情况。个人认为前半部分最有趣,中间稍嫌拖沓,临近结尾处的小高潮也很感人。书中还有不少值得拓展阅读的主题,总体上足以掩盖写作技巧的不足。
这本书似乎没有中文版,不过全书只有短短273页,而且句式通俗用词浅显,英文四级水平阅读起来应该不会费力。
When Saroo Brierley used Google Earth to find his long-lost home town half a world away,
he made global headlines.
和所有自传类书籍一样,这本书采取第一人称视角,作者Saroo出生在印度一个贫穷的家庭,信奉印度教的母亲因宗教矛盾,和信奉伊斯兰教的父亲离婚,独自一人扛起养育四个孩子的重担。5岁的Saroo在一次和长兄外出夜游中独自爬上陌生的列车,被带到当时仍被称作Calcutta的印度首都葛尔加达,从此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在幸运地被一对澳大利亚夫妇领养之后,他在大洋彼岸的白人社会长大成人,最终通过自己的记忆和Google Earth的帮助,成功找到自己的故乡。而所有奇迹都源自一个伟大母亲坚定的信念,当Saroo重回故乡时,他的家人仍然在原地等候着。
Before, and how Saroo got lost
这本书的脉络走向十分清晰,大致上分为走失前,被领养后,以及20多年后搜索和重回故乡。走失前的章节大部分都是作者童年在印度贫民区的生活经历,其生动程度会让你惊讶它们居然来自一个5岁孩童的记忆。其中亦有不少值得拓展阅读的主题,比如:
- 印度教和穆斯林教的冲突
- 印度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
- 奇怪的印度风俗,居民若无其事地使用着被重度污染和漂浮着尸体的恒河水进行日常浣洗
- 印度贫穷和流浪儿童的现状
印度流浪儿童的不幸现状
- Today, there are prehaps a hundred thousand homeless kids in Kolkata, and a good many of them die before they reach adulthood.
- No one knows how many Indian Children have been trafficked into the sex trade or slavery, or even for ograns, but all these trades are thriving, with too few officials and too many kids.
- In 1987, Australia's population was 17 million, the same year in India, around 14 million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0 died from illness or starvation.
因着个人在Kalkata街头流浪的经历,作者多次在书中提到印度流浪儿童的悲惨现状。造成他们流浪街头的原因繁多,有些是被父母抛弃,有些是像他一样走失。这些孩子的下场,或是被人贩抓走成为性奴,或者被割去器官,或者直接在街头被无理由地谋杀。哪怕如作者一般,幸运地进入了流浪儿收容所,也有可能会成为某些特权人士或者外来人的泄欲对象。(作者的弟弟,同样被领养的印度男孩,便在收容所中经历过被欺辱和性侵。)
这些赤裸残忍的现实,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Life in Australia, and Google Earth
和前半部分相比,作者对自己被领养后的生活所言不多,讲述也趋于平淡。可以感受到被领养以后,他和普通人的成长轨迹并无二至,这也恰好从侧面证明了其养父母的付出。让一个有童年创伤的异国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长大,其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作者并未在书中过多对养父母歌功颂德,只是分出一章来大致介绍了养父母的背景经历,但在随后的行文中,处处可以看见到作者对家庭概念的重视。
至于使用Google Earth搜索家乡的过程,作者亦是从情感角度和客观现实角度出发,并没有类似侦探小说那样的戏剧性渲染。作者寻找归家之路的过程,读起来更像是对谷歌技术和科技时代发展的一个见证。从拨号上网的慢速时代,到Google Earth的雏形时代,每次科技的进步,都让作者离故乡更近一步。
如果互联网的终极概念就是让人们紧密相连,那么Saroo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写照了吧。
Returning home, a happy ending
当故事进行到尾声,一切尘埃落定时,看着书中提供的照片上一张张快乐的脸,你忍不住会想,要有多少运气和命运的咬合,才能打造出一个这样近乎于奇迹的完美结局?但是,抛开一切运气成分,决定这个结局的主要因素,其实是两位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如果没有被领养,作者也许永远没有找回家人的资源和能力;但即便他有了这能力,若没有生母坚定的信念和长达20多年的原地等候,回到故乡的Saroo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和家人团聚。
人们总说love is love,爱不可言说。但在很多时候,“爱”是一种更加具体的表现。在这本书里面,爱是耐心和责任,是生死攸关时伸来相助的陌生手臂,是一餐热饭和一个屋顶,是停下脚步认真聆听,是一个温暖坚定的拥抱,是在我们忙碌的生命里,为他人拨出的一分一秒。Saroo的回家之路,由很多小爱和大爱堆砌而成,加上他自身的坚持,终于得以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