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不如“自觉”
问:“观心”观到念头时有时无的时候,此时是追究念头的来源,抑或一直观注下去?。
答:“观心”这个名词,我们可以把它废掉不用了。为什么呢?我们看《指月录》有一段对话很滑稽,说:“你在干什么?”“我在观心”;“观者何人(谁观心)?心是何物(心是个什么东西)?”咦!他答不出来了。他为什么这么问呢?因为佛法讲的是“无我”的,既然“无我”,谁观心?再者,因为心是无所不在的,一切都是心,它不是一个东西,你怎么看?你一眼连地球都看不完,不要说银河系,更不要说宇宙。因此说“观”,就不切实际,所以我们不如“自觉”。
说到它的根源,那不叫“观”,那叫“参”。“参”是什么?就是禅宗的参禅。参禅用现在的话来讲,就叫“参详”—— 自己跟自己商量。你有一个看法不知道“对不对”?自己跟自己商量,没有人跟你商量,这个也就是参禅。你若说“看念起处”,那个也叫“参”。
观心,“心”是个什么东西?那个你也看不到,所以不如我的四句话,那是一直到成佛都够了。哪四句话呢?“时时自觉”—— 我觉故我在;“念念自知”——“你想什么”知道就对了。它(想念)从哪个地方出来的?你知道它是从你心里出来的,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这么解释的。如果你找到“念起处”,你就看到本来的面目,我事先给你预报一下,那就是本来面目。所以你不必去参,你就是“时时自觉、念念自知”,念头一起来你都知道。然后“事事心安”—— 做每件事都要心安无愧。然后“秒秒安祥”—— 你才能够保持得住每一秒钟都是安祥的。
当你能够保持到每一秒钟都安祥的话,那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人是越来越年轻,事情会越来越通畅,没有坏事,倒楣的事不会轮到你了。而你保持安祥,就像你现在这个样子,也没有什么内向、外向,也没有什么对与错,乃至于连价值标准都没有了。
实在来讲,“安祥”的性格也是反权威、反传统、反价值,但是它有个特点 —— 它会随缘,它不会反到大家不能接受,这个特点主要是要兼顾到“存在”的道理(编者按:这即是耕云导师开示的“既存在又超越,既淑世又超世”)。而且“安祥”是只反不说,所以大家都觉得莫测高深。“安祥”这两个字说出来,你能测得出它有多深、多浅?你说它是这样子的,它会变,它不是……。你们只要能保持它,安祥对成佛来讲,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足够的,不假外求。
—— 摘自《耕云解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