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残杀演员的台前幕后
西元前500年,孔子在鲁国快速升迁为大司寇并代理宰相一职,成为鲁定公麾下第一红人。此时齐景公为对抗晋国,在名相晏婴建议下,决定拉拢鲁国。
为何孔子上台,齐国便想拉拢鲁国呢?原来齐景公跟孔子有很不错的交情。前522年,齐景公在晏婴陪同下访问鲁国,与孔子有愉快交流。前517年,孔子因鲁国内乱带弟子投奔齐国,为高昭子家臣,后进见齐景公,又有愉快交流。齐景公挺欣赏孔子,甚至想把泥溪之田封给他,留他在齐国做官。后因反对力量过大,孔子没能留在齐国,但他内心还是感谢齐景公的。
基于旧情,齐景公决定约鲁定公在夹谷会盟,意图签订齐鲁友好条约,增加对付晋国的筹码。景公有没有事先派人私下接触孔子,不得而知。
鲁定公在孔子陪同下参加了会盟。
会见地点在齐鲁边境的齐国一侧,名叫夹谷。齐人在会盟之前已经筑起一个三阶高台。会盟时两国国君以相对简单的会遇之礼相见,相互谦让后登上高台,再互送礼物相互客套后,进入边饮酒聊天边观看演出的环节。
《史记》载,此时齐国司仪进到两位国君前请示:“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四方之乐”即当时粗犷的民乐。两国休兵和好时,文执羽旄舞,武执干戚舞,配乐演出。
表演刚开始,孔子登台道:“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意思是说,我们两位国君在开友好会议,夷狄的音乐怎能在此演奏呢?请让司仪把他们撤了。齐国司仪当然不听孔子的,而是看着晏婴和齐景公。如此重要场合,孔子闹场,景公为顾全大局,示意民乐团撤下。
司仪忙活了一阵后,又上来请示:“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意思是请批准演奏宫廷音乐,景公同意了。音乐响起,舞蹈演员和滑稽喜剧演员登场。孔子此时又登台道:“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意思是卑贱的人敢迷惑诸侯该杀,请下令有关官员执行。齐国当然不能杀掉自己安排的演员,结果孔子叫鲁国右司马斩杀了齐国喜剧演员,并且当场剁下演员的手和脚,血腥残忍。
晏婴和齐景公考虑到此行重在签订和平协议,没有与孔子这个鲁国二号人物闹僵。最终,齐鲁之间签订了包含“齐军出国打仗,鲁国要派三百乘兵车协同作战”和“齐国归还侵犯鲁国的汶河以北土地”条款的和平协议。
签完协议,齐景公要设宴款待鲁国国君一行,孔子再次反对,制造了严重的不和谐气氛。
夹谷会盟中,最让人难忘的是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残忍杀害无辜喜剧演员。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当场砍头剁手脚,这要怎样的鲁莽和蛇蝎心肠才能做出来?孔子偏偏做到了!他为什么能做到呢?
原因可能在于他想表现得比齐国司仪更懂“礼”,齐景公当年没用他是个历史性错误。他也可能想借会盟机会大秀一把,通过出格行为表现自己的“能干”、“忠诚”与“勇敢”。他还可能想通过制造敌对气氛掩盖自己“通齐”的事实。
不过,最最重要的的原因,还在于孔子鄙视下层劳动人民的一贯思维!他非常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不然下不去那手。
夹谷会盟中孔子杀掉演员的理由是“匹夫营惑诸侯”,也就是卑贱的人不该在高大上场合演出平民喜剧,扰乱君心。一个矮个子演员,在孔子眼里,基本不能算作是人。
二十岁儿子降生时,孔子高兴地请大家喝酒。鲁昭公送了条鲤鱼,孔子感激涕零,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孔子高兴不是因为得了一条鱼,而是这条鱼意味着昭公默认了他具有大夫老爹叔梁纥合法继承人的身份——普通百姓就是给国君送一百个请柬,恐怕国君也不会送一片鱼鳞呢!从这一年起,孔子走上仕途。他把自己当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劳动人民成了他当然的鄙视对象。
孔子一生执着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尊卑等级,操弄繁文缛节,使上者不沉,下者不越。他可以为尊者讳,为尊者驯服百姓,只要大人物用他,他便什么都能做,不用他,便惶惶如丧家之犬。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以上出自《论语》。樊迟请教孔子农业技术,孔子拒绝回答。樊迟离开后便被孔子骂做“小人”——没出息的小人物!学什么农业技术呢?读书当官,荣华富贵,用得着自己种庄稼吗?
他自认为是高贵的统治者,女人和小老百姓在他眼中都是难养的贱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门三世出妻,对女人独裁专制,只要出现无子、重病、多嘴、不听话等任何一种情况就直接赶回家!
基于长期形成的鄙视下层人民的心理,杀死一个喜剧演员,一个只配充当消遣工具的“戏子”,在他看来,真的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