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5块钱啊”
1|
1923年,20岁的沈从文怀揣着大学梦、文学梦来到北京。
但是梦想,被严酷的现实击得粉碎。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他写作热情很高,但考学考不上,投出的稿件也都泥牛入海毫无声息。
大多时候,沈从文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和一点泡咸菜,算是一天的口粮。之后,到北京大学旁听,没课了就一头扎进图书馆,直到闭馆。
他常常饿肚子,偶尔去一个权贵的亲戚家混一顿饭吃。几个表兄弟打着牌,叫他替他们写学校布置的作文。
到1924年冬天,沈从文陷入了绝境。毕竟,湖南人特有的倔强和自尊也不能当饭吃。他尝试着给几位名人、作家写求助信,请他们帮自己一把。
2|
1924年11月13日,北京城大雪纷飞。沈从文的出租屋来了一位不素之客,自我介绍叫郁达夫。
郁达夫当时早已是成名作家,在北京大学当讲师。只不过教的不是自己最拿手的文学,而是统计学。郁达夫在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时,拿的是经济学学位,教统计也算是专业对口吧。
如果此时沈从文是穷困潦倒,那么郁达夫就是颓废彷徨。为了生计,在大学教他丝毫不感兴趣的统计学,费尽心血创办的杂志被迫停刊。当时大学老师薪资极高,郁达夫的工资条上是117元钱(银元),因为欠薪,实际拿到手的是34元。心灵极度敏感的作家,每月光是抽烟喝酒就花掉20多元,整日彷徨无计,自残自虐。
接到沈从文的求助信,郁达夫被打动了。他的生活已经很惨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惨的人?带着一点变态的自虐,一点好奇,他决定去亲自验证一下。
3|
郁达夫被眼前看到的一幕震撼了——
沈从文穿着一件单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冰冷的炕上,正用冻得红肿的手写作。大冬天的,屋里连个火炉都没有。
而且,沈从文3天没吃饭了。
郁达夫取下自己的羊毛围巾,掸掉上面的雪,给沈从文围上,又带他去吃了一顿砂锅羊肉。郁达夫身上带了5元钱,吃掉了一块五,剩下的都给了沈从文。
第二天,郁达夫写了一篇《给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其中愤懑地给沈从文式的文学青年指出一条出路,不如去当兵,或者干脆做小偷。
4|
尽管愤懑,郁达夫还是尽已之力,帮助了沈从文。他把沈从文介绍给徐志摩。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几年时间,沈从文成了享誉文坛的青年作家。
半个世纪后,郁达夫的侄女郁风去探望沈从文。沈从文已经年愈七旬,谈及郁达夫的一饭之恩,老泪纵横,一直念叨:“那个年代的五块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