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日更大挑战风语阁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2023-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知缘起何时,不知缘起何处,就迷恋上了紫藤花,且情有独钟。

因为爱,所以痴迷;因为爱,所以迷恋。我曾尝试着在自家的小园子里种上几株紫藤花,然而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爱而不得,所以魂牵梦绕,那一抹梦幻般如烟的紫色始终萦绕在心头,让我沉醉不已。

紫藤是一种美丽的攀援植物,有着虬龙般盘曲的藤蔓,也有人叫它藤萝,以其绚丽的紫色花朵而闻名。

紫藤花花开如茵,静谧美好,似画非画,似梦非梦,远远望去,一串串、一簇簇,像极了熟透的葡萄,又像一片片紫薇的祥云,灿若云霞,开得空幽而浪漫。

微风拂过,紫色的花辨徐徐而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紫色的花影在风中摇曳,花香随风飘动,悠悠醉人。

因为它的美已让我词穷,所以借用作家宗璞散文《紫藤萝瀑布》中的一段话来形容它的美: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这篇散文是作家宗璞写于其弟弟身患绝症、心情沉重的时期。

作者在庭院中看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美好,从而转悲为喜。

文中有一处经典名句甚是喜欢:“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而紫藤花的寓意就是深深的思念、深爱、长寿、为情而生。

所以,当人们看到繁盛的紫藤花就会触景生情,徘徊于树下,依恋它,迷恋它而久久不肯离去,就如白居易的这首小诗:

“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裴回倚寺门。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慈恩寺的春色不再有了,我整日徘徊在寺门外。

没有办法留住春天,默默地在紫藤花下直到黄昏。

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了追念母亲而建。

这年春天,白居易恰过慈恩寺,看到慈恩寺的春天即将落幕,眼见这美丽的紫藤渐渐凋零,一个人靠在寺院门口,心生感慨,待到黄昏,仍不肯离去。

白居易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他一生行事为人深受儒家礼教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亦有孔孟之道的痕迹 。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世家,他的祖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他的父亲比其母亲大24岁,中年得子。

白居易从小聪慧过人,据传,他六个月便认识许多字,五岁就能作诗,十六岁诗文已闻名天下。

而这一切,当然与其母的谆谆教导有关。

然,在白居易24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作为清贫人家的长子,赡养和孝顺母亲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白居易与母亲相依为命,四处躲避家乡战乱,因此母子更为深情。

后来,白居易进士及第,入朝为官。然老家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他的母亲陈氏受好友之邀,到好友花园中赏花,因年事已高又老眼昏花,且有疾在身,不小心跌入一口废井,撒手人寰。

人间最重母子情,白居易悲痛万分,他守孝期满回到京城,恰过感恩诗,触景生情,于是有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小诗。

《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
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裴回倚寺门。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唐 · 白居易

赏析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一首伤春诗,伤春的题材是诗中常见的内容,而此诗尽写诗人对春的留恋:这寻春色,诗人来到慈恩寺,但此时春已至尽。

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徘徊倚寺门。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慈恩寺的春色不再有了,我整日徘徊在寺门外。

裴回 [péi]:彷徨,徘徊不进,留恋。

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修建的,故称“慈恩”。

在这样一个地方,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诗人,本身又是重情重义,应该是见景叙事动情而来。

这两句既是对春天过去的惋惜,也是对紫藤花优雅的赞美,更是对母亲的深深追思。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没有办法留住春天,默默地在紫藤花下直到黄昏。

诗人只有徘徊寺门,满心怅然之情,而这种留春之意,使作者很是不满足。

在紫藤花下留连了一天,天色接近黄昏仍不愿回去,这种情感的深刻与强烈可见一斑。

作者在此处所思的春,很明显有自己的特定含义,那就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这种思念很巧妙地放在对春的思念中,那温暖的春意与母亲的爱在此处融为一体,诗的妙处即在此。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