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虚无坠入海洋 ——读鲁迅《伤逝》
在某一个夏天的早晨醒来,重读了这本书。初次接触是老师推荐阅读,当时囫囵吞枣的读过后,只是觉得这是一个个体抱着期待幻想和一个人在一起后,最后还是迫于生存时代背景而不得不分开的悲剧。文字风格不同于鲁迅先生一贯的冷峻严肃,带着百转千回的婉约和缠绵。在老师的导读后,在重读后,我想自己有了更多关于这本书的思考和想法。
(一)关于爱情
爱情,这样一种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金枝玉叶都会遇上的东西,往往都是小说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存在于每一个匹夫匹妇的生活。
在《伤逝》中,我读到的爱情是情窦初开的青涩和渴望,在一起之后的沉默开始慢慢厌倦,最后的分开。这样一个过程总会让我想到纳兰容若的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涓生的一句“我觉得我不爱你了”说不爱就不爱了,没有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就不爱子君了,为什么这个曾经让他期待不已,心跳加速的人,再也不能给他这样的感觉了。
我想,这大底和这世间所有的爱情本质上是相同的,开始的心动,喜欢也许是因为距离,也许是因为彼此之间隔着一层朦胧,待到所有高墙都被推翻时,随之而坍塌的是你对这个人的所有欢喜。
或许爱情的真相就是如此,短暂的欢愉,长久的空洞。
涓生对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生长,更新,创造。”可是,我在想,一个人除了外在的更新生长,灵魂能否也这样呢?即使灵魂也会有所升华,那个发生变化的灵魂,还是他当初喜欢的那样吗?我常常会产生疑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已经是那样的一个存在了,优点缺点也早已经存在着,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那恋爱之后,为什么又会对对方的一些方面不满意,为什么又产生厌倦,莫非,人类的性子天生就有着某种喜新厌旧的成分存在。
绕回来说,涓生和子君真的是爱情吗?这个问题老师也问过我们,可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爱情,爱情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涓生喜欢子君的年轻漂亮有活力,积极的想要追求进步,也总能按照他所塑造的样子去发展。而子君对涓生更多的是一种崇拜,崇拜他的知识涵养。也许这是一种爱情吧,爱情本来在某些层面上就是做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读到涓生心里独白的某一段话时,我的心里特别难过。这段话是这样的“我们先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大家都低着头沉思着,却并未想什么事,我也渐渐清醒的读遍她的身体,灵魂。”我在害怕,害怕这世间的每一场爱情到最后都成为这样,沉默,沉默,然后慢慢疏离……
可是,他们的悲剧里,不可以忽视的是,他们还是没有能够尝试着把自我消解于对方的生命,去包容去牺牲。比如子君会在涓生写作的时候很吵,给他留下冷饭,涓生会埋怨子君日益变得肥胖臃肿。关于这个问题,在下一个小节我会细说。
(二)关于责任
这个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人们强调权利,强调自由民主。可是,就像我的老师所说“现在的每一个人好像都一直在强调自己有什么什么样的权利,但是好像渐渐忽视了自己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这也是这样一个悲剧发生,包括现在很多爱情容易无疾而终,很多婚姻容易破裂的原因。
涓生在子君死了以后,有段话是这样说的“我不应该把真实说给子君听的,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谎言”“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她,她爱了我之后,就要负着这重担,在威严的冷眼中走着所谓的人生。”
涓生在之后的反思中,才意识到自己对子君——这个由他一手引诱着,勇敢反对封建礼教,不顾一切和他私奔的小女孩承担着责任。他就是她世界生活的中心,他这样凭一句不爱了,就卸掉她这个包袱,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
而子君,始终还是没有真正领略到新兴女性的那种精神。她难道就不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每一个个体最为宝贵的就是生命,即使生活百般刁难,活下去总是会有希望的,她又为什么要把自己生命生活的所有希望寄托于他人的身上。
这也不由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在没有进步思想冲击的时候,封建社会下人们之间的情爱关系反而能够长久,是不是也是责任的作用呢?我想,也许这是一方面原因吧。
接下来,我想接着这个故事谈谈当今社会人们的恋爱和责任。仿佛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我们的恋爱传统是消费恋爱,快感第一,效率第一,放纵第一。如果说自由恋爱还带点个人实现的味道,追求的是自我的民主。具有可贵的革命气息。而消费恋爱则完完全全是个人对爱情的狂欢和游戏。是对人性最尊贵的内心秩序毫无顾忌的冒险。我害怕这样一种恋爱。
(三)关于生活
喜欢桑德伯格的一句话“生活就像洋葱,你一层一层的剥下去,总会有一层让你流泪”
其实我并不想宣传所谓的生存至上的观点,但是我认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爱情能够维持得更好的一个因素。可以说,是基础。
子君在听到涓生丢了工作的时候,涓生感觉到了,那个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大无畏的子君,变了脸色,似乎越发的懦弱。在这样的一个细节里,我似乎能够感觉到,一些物质的东西在跳动。
人本来就是存活于这个或喜或忧的世间,谁又能够做到完全的不食人间烟火呢?生活的喜悦有之,生活的无奈亦不会少。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泰然处之。在基本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后,充盈自己的内心。
在最后,我还是不能够明确当我们不爱一个人的时候,是要坦言告知还是就这样将就着?我们的生长更新是要按着对方的设想还是任由自己的发展。这是一篇让我思考很多很多的小说,虽然我并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但是我喜欢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也许,我想要的答案会在某天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