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能量

2022-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浪飘飘

心理能量,名词,一种生命活力的衡量标准。存在于身体看不见的地方,却仿佛瓶子里的水一样,可储存,可释放。

应用在心理学上,可以辨别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判断的核心,不在于这个人是否善于和人相处,而是看和人打交道时,它的心理能量是流失还是得到补充。

比如说,同样是参加一场聚会,有些人回到家中感觉到疲惫不堪,而有些人聚会结束,还能兴奋的与家人聊聚会的趣事。

同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锻炼绝对是损失心理能量的事。润米咨询的CEO刘润甚至定义了心理能量的补偿点,跑步3公里。

也就是说在持续锻炼未能跑到3公里之前,都是感觉到痛苦不堪的。而一旦跨越3公里这个门槛以后,跑步反而是一种补充心理能量的方式。

其背后的原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人类为了躲避野兽的追击,褪掉了身体的绝大多数毛发,从而能够让身体的汗液充分的挥发到体外,并同时让身体在长跑时能分泌多巴胺来产生愉悦感,以此来适应更长远距离的奔跑。

所以,往往短期的锻炼是痛苦的,而长期的是快乐的。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何绝大多数的健身房都是处于亏损状态:因为所有的健身教练为了让学员觉得值,就必须让学员练累趴下为止,才觉得对得起他付出的一节课几百块钱。

至于心理能量的部分,则是学员自己搞定,而现实是绝大多数学员搞不定。所以才会出现满街的小哥发传单,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以前听过国家顶级健身教练张展辉的一个授课故事。他训练一名20年坐在桌前,毫无运动习惯的互联网高管,结果是三个月以后,那位高管完成了北海道的10公里马拉松。

而展辉教练的具体训练方法是:看到那个高管的集体荣誉感很强,那么他就利用他的那个心理能量点,让他和他的团队在三个月以后,集体在北海道参加10公里马拉松。因为那位高管集体荣誉感很强,自然对这件事情就上心了不少。

接着,他要求那位高管进行每天20分钟的跑步训练,每慢跑跑5分钟走1分,以此循环,让人不感觉到累,此外在20分钟头脑开始分泌多巴胺的时候叫停。

而这个时候人会因为这种多巴胺的分泌,从而爱上跑步的感觉,感受到跑步是件快乐的事,并且毫无疲惫感,从而不知不觉能够坚持三个月的训练,也就能在三个月后完成10公里的马拉松。就仅凭心理能量这一点,他成了每个小时收费数千元的顶级教练。

所以,管理个人的心理能量很重要。因为所有的战争,都是以一方失去战斗意志为结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