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新读】狱中听蝉
这是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的一天,也是我在狱中度过的第五天。
还记得囚禁我的牢房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公堂的门口种着几棵古槐树,生机勃勃,焕发着青春的气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能清楚地听见树上的秋蝉鸣声清亮,似乎在宣示着自己对于这棵树的主权。小时候每次听到这声音,我和小伙伴们都兴奋地不得了,甚至还和蝉比赛,看谁的声音大、亮、脆,金黄的余晖洒下,常常能见到一群未加冠,头发下垂着的小孩儿又蹦又跳,仰着脑袋吱吱呀呀。如今,再仔细听,我竟从这声音中听出了些许忧伤的叹息,凄凄惨惨戚戚。奇怪,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听到的声音也与之前不同?抑或是蝉声本身就显悲凉,和伙伴们一起的时候冲刷了这种悲伤?
我从小就对蝉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此时此景,听到熟悉的声音,不免感慨万千。我心中的它从不违背自然的规律,静静地等待着时令的到来,在最恰当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它极好地适应了季节的变化,瞅准时机,时而隐居,时而出动;它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从不会因为道路昏暗而蒙昧了自己的双眼;它的双翼轻薄似纱,体态轻盈,即使是自身的条件如此优越,也从不骄傲,甘于平凡和淡泊,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它的声音是天赐的,也只有它才配饮天宇之下的甘露。人们常说,听蝉吟,观蝉德,它的品质正是君子之所求。
我愿变成它,但却永远成不了它。此时的我沦为阶下之囚,做不到不哀伤,也做不到将自己置身于世外,我渴望及早摆脱这样的困境,走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现在,我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倚靠在西墙,透过一点光亮,等待无边黑夜的降临。寂静清冷的狱中,只有沙沙的树叶声和蝉声相伴,听说为我昭雪的折子已经上报给陛下了,这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但看到螳螂想要捕蝉的情景,又担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己像蝉一样,性命难保,自身的危险尚未解除,因而内心纠结万分。
寂寞惆怅,更与何人说?唯有提起笔,将心中的万般苦闷诉说于笔尖,祈祷着那一天快快到来。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后记:公元679年秋,我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写下《于易水送人》的诗篇,纵使风萧萧兮易水寒,但吾将报国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