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读书

《我们仨》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我们仨

2018-05-25  本文已影响338人  永不消散的记忆

忙里偷闲。这个下午。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合上书本,这一瞬间,似是忘记了书中的故事。只有那种复杂的情感还在,才又试着慢慢回忆起了所看到的一切。

家是什么?或者因为习惯,或者因为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家的这个环境里,我们忘记了她的存在。总是在有形的对比下,才豁然发现,你也有一个满载安全和幸福的地方。快乐悲伤,都系在那么几个人身上。也或者如我一样,来到了很远的地方工作,从最初的脆弱,十步一回头的观望,到慢慢变得坚强,把她遗忘成了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这是钱钟书的话,更是一句誓言,在珍珠港事变后,上海沦陷,生活虽然异常艰辛。但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

在那动荡的年代,这句话饱含了对一个家所有的感情。而当今的时代大不同了。局势安稳,对于“在一起”,变成了一件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离开家,在外打拼。成了这个大环境下的正常形状。刚毕业的时候,也特想念爸爸妈妈,想待在他们身边,就这样看着彼此,一起说说话。特别想念嫂子做的鱼,还有各种好吃的菜,也特别想念和哥家的两个小家伙,一起开心打闹的日子,看着他们成长。可时间往前,这些画面,都渐渐地藏在心底,让她暂时冷却下来。我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我明白,要守护这方幸福,需要慢慢的让自己长出翅膀。生活变得忙碌起来,但是也固定时间报平安回家。我们一家人,都分在了好几个地方,可是我们都知道要好好照顾自己,为了这个家一起在努力。

除了家,杨绛先生用了很多很多的文字,描述了她和钱钟书的爱情,在牛津,那是一段特别幸福快乐的生活。一起读书探险,一起假期远游,一起研究如何做饭做菜。这些看似最普通的生活里,藏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幸福。就像她说的

那时的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

还有小女生的娇媚

世界青年大会,钟书被委任为代表,要去瑞士日内瓦开会。不记得经何人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巴黎共产党员,他请我当“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我很得意。我和钟书同去瑞士开会,我有自己的身份,不是跟去的。

对于爱情,没有太多正面的经历,无从发表言论。只是觉得这样的状态,着实刚刚好。两个相差无几的人,一起走一段互相扶持,相互敬重,相互珍惜的日子。

关于钟媛,那个拥有过目不忘本领的女孩,那个在大家都在玩耍,自己醉心读书,引起锺书父亲,认定是“吾家读书种子”的女孩。在繁花的年纪,被病痛折磨,最后离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一幕,对于父母,那是多么悲伤的事。无法体会,简单记录。愿世间少有这样的离别。

我说,自从生了阿园,永远牵心挂肚,以后就再也不用牵挂了

我说是这么说,心上却牵扯的痛。钟书点头,却闭着眼睛。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1997年早春,阿园去世,1998年岁末,钱锺书去世。

“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直陪伴,一路扶持,一地的欢声笑语,也悲伤,分离。互相完整了整个生命。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我们仨·····

题外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撰写的回忆录。我非常惊讶,在经历了人生各种大起大伏,是什么支撑她走过后面的人生岁月。

简单翻阅了杨绛先生98年后的事。

88岁翻译《裴多》,整理钱锺书笔记,集成《钱锺书手稿集》。89岁出版作品《从丙午到流亡》。91岁,《我们仨》定稿,92岁《杨绛作品集》第六版出版。96岁,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100岁,查出心衰,依然乐观豁达,每天读书。104岁仍旧思路清晰,精神矍铄。105 病逝。

没有爱情,没有亲情之后,杨绛先生依然工作,依然读书写作。我们都有一笔财务,不需要昂贵的价码,没有艰难的途径,都可以拥有---读书,延长生命的宽度,增长生命的厚度,深度。写作,填补生命的遗憾缺陷,让即便逝去的生命也能鲜活在笔尖,让故事继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