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锣,打鼓,背书

2019-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浓墨重彩华月生

咚咚咚,锵锵锵~

咚咚咚,锵锵锵~

节奏感,倍儿足~

是来了一帮腰鼓队,还是要演花鼓戏?

错了,错了,是我儿要背书……

不卖关子,说人话。

说说读书的节奏感~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

这本绘本界的名角,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敲锣,打鼓,背书

两岁半的娃儿,和妈妈一起,摇头晃脑几分钟就读完了。而且,娃儿还很乐在其中。

为什么这么好读?

因为句式简单,反复重复,容易记忆。

另外,搭配上麻麻后来附加的节奏,教会娃儿在阅读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呼吸后,就可以听他很自然、顺畅地持续朗读了。

《polar bear, polar bear, what do you hear》

敲锣,打鼓,背书

半年前,娃儿刚满两周岁。爸爸带着摇头晃脑读了一晚上,竟然就背过了整句。

polar bear, polar bear, what do you hear?

关键是,听娃儿背时,竟毫无背书的负担,完全是很随意的脱口而出。

想来,简单重复的句式,自带节奏感,读起来不仅不费事,甚至还读出了好玩儿有趣。

《三字经》

三字经读起来总是朗朗上口,因为它也是极具节奏感的经典之一。

所以,初读三字经时,我们尝试加入手打节拍。

结果,不到两周,已经学会了很长一段。

最近两天,为了让他能把至今记下的部分从头念到尾,尝试让他自己一边敲鼓点一边读,效果的确是不错的。

鼓点急促便快读,鼓点缓慢便慢读。

整个过程可以说大体上做到了游刃有余。

娃儿很享受整个过程,戏精上身又读又乐个不停,甚至读完了还主动要求再读一遍。


hip / popoa /tama / s

有节奏的东西,是很美的。

就好比我们都喜欢错落有致,不喜欢杂乱无章。

读绘本也好,学语言也好,都可以去挖一下其中的节奏感。

比如这个长长的单词:hippopotamus(河马)

如果你英文很好,那估计这个单词难不倒你。

但是,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的英语菜鸟麻麻,那你可能会嘴巴开阖无数次来反复练习这个单词。结果是,不仅记不住,而且即便读对了,也是没有一点高低起伏,音调超级难听。

那,你要不要这样试试?

先深吸一口气,保证接下来气息充足,然后手打着拍子读:

hip / popoa /tama / s

呼,读出来了……


“这是我爸爸的臭粑粑”

豆豆牛里有一句台词:这是我爸爸的臭粑粑。(为了有趣,这句台词讲的时候有稍微更改)

敲锣,打鼓,背书

加上节奏感,可以读成:

这 / 是 / 我 爸爸的 / 臭粑粑(末尾音调上扬)

有趣,搞笑,还容易记忆,关键是,顺带正确区分和练习了“爸爸”和“粑粑”的区别。

==========

题外话

上周我的作业题目是:《直击灵魂的拷问:粑粑去哪了?》

有朋友说,看题目以为我写的是《爸爸去哪了》,因为他觉得小娃儿可能还分不清四声和三声。其实,很多小娃儿都说不清粑粑和爸爸。所以,不怪他。

不过,像我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麻麻,无法接受娃儿把“爸爸”和“粑粑”混为一谈。

所以,对于“这是我爸爸的臭粑粑”这句台词,是稍微花了点功夫来教的。

==========

在聋哑儿童的语言授课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使用了节奏感。

最简单的是,用手打着拍子。如果是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的话,拍子都不需要打,食指凭空点节拍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其实,打节拍还有一个好处。

因为,音虽难发,但是节奏好打。所以,只要明白一个节拍点对应一个发音的原则,就不会那么容易漏掉某个难读的音节了。

对于一遇到难读的发音就想“蒙混过关”的娃儿,打着节奏练发音,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麻麻就曾经用这个办法无数次矫正娃儿漏读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对于娃儿来说,可以玩中学,所以即便被麻麻屡次抓着纠音,也依旧乐在其中地跟读。


从读绘本扯到学外语,似乎又一次毫不意外地偏题了。

没办法,我爱流水账。

总结一句:

语言有节奏感,抓住它,运用它,在学语言和读绘本时,有助于营造母慈子孝的家庭氛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