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新、获、惑
9月12号,心理学习的第五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史占彪教授给我们带来了讲座《心理教练技术与高效对话艺术》。
一开始史教授就抛出了一个名词“后现代心理”,并让我们谈一下“后现代心理”和“现代心理”的区别。我们一下就被打懵了,从来没有听说过“后现代心理”!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然后史教授又抛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要什么样的讲座2.你想参与什么样的课程3.你的目标是什么。让大家和他进行课程共创!哎呀呀,这太少见了,其他专家上来就是一通大讲特讲,史教授却全是提问和互动。
一个事例终于解决了谜团,史教授用“主人”和“客人”做喻,告诉我们“传统心理”就是怎样招待客人要主人说了算,“现代心理”就是主人经过调查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来招待客人,而“后现代”就是让客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想吃什么或怎么做自己做主。这个比喻浅显易懂的告诉了我们后现代注意了来访者的需要,并用引导的方式让人反思。然后史教授又用学生和孩子做例子,示范如何运用后现代方式处理学生考试分数的问题,而且巧妙地用父子对话引出了“心理教练”一词,心理教练就是陪伴重要的人物去他或她想去的那个地方的重要过程,是由心及理,且教且练,激化潜能,助人成事的教练。其实是告诉大家当事人很重要,他有自己的决定权和生存权。
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孩子要去的地方是父母要陪伴的方向,后现代要求父母要谦卑的,好奇的去陪伴,去激活他的能力,父母要看他需要什么,支持他做的更好!而不是去指导他,要求他,要用心、用情、不用力!这和以往我们为儿女准备一切,指导一切大相径庭!让人耳目一新。
二、心理教练并不指导客户怎样去做,而是引导客户自己去想,去悟。客户看似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是带着答案来的,在心理教练的引导下自己就解决了问题,心理教练在不做当中达到了做到!而高超的谈话艺术也在这个环节得以体现:结果提问,关系提问,尺度提问环环相扣让客户逐步领悟。例如下午的一对三心理教练引导 ,三个老师三个问题:张老师是亲子关系:怎样做才是一个好妈妈?崔老师:如何推动同事全情投入做课题?陈老师:人为什么活着?史教授一句不指导,而是引导,让客户做主:1.怎么称呼你合适?2.你带来了什么话题?3.你想有什么转变和不同?……各种问轮番上阵,谈话艺术多种运用,三个人最后都有所顿悟。特别是关键词抓的恰到好处,尺度问:你给自己打几分?关系问:家人怎么看你?回头看问题,你有什么新的想法?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真是层层递进,让三个人自己思自己想自己总结。整个过程史教授表现的淡定从容,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等一下,退一步 慢一点,”把后现代技术融入了其中。
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疑惑:
一、关键词如何把握。你会发现,史教授往往是抓住关键词使得情况峰回路转的。比如对张老师时的“别想多了”让她醍醐灌顶,对陈老师的“别当误了”让他猛然警醒。给三个访客全是积极的,正能量的引导,而这些的把握却不是一天能练成的!
二、在平常人身上效果如何。三个人多多少少懂得心理学知识,并且在台上面向大众,是否是顾及了场面?
三、这项技术在现实中应该如何应用。现实中有些情况并不能像课堂上呈现的那样,而孩子和学生也不会像三个学员那样善于思维,有时情况也不允许我们“等一会儿,退一步,慢一点儿”,如果处理事情都像今天课堂上用一两个小时,恐怕我们很多时候是耗不起的呀!
四、进度缓慢,史教授开始上午的讲课时为了引导用了一个多小时,弄得大家云里雾里的,下午的心理教练活动更是耗时耗力 , 最后才让大家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而这已经让一些等不上的人离席而去。
遗憾的是史教授行程匆忙,问题未能解决,只好在以后的实践中摸索前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