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萧红的乡思
《呼兰河传》是萧红于1940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共历时四年。1942年,萧红因病在香港去世。她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以故乡为名,以童年的记忆为线,真实而又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独属于呼兰河的乡村画卷。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从七个章节展开描写,在第一章中主要描写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章描述了家乡人们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盛举,第三章写的是祖父 、家、祖母的故事、儿时的记忆,第四章写了家中那个荒凉的大院子周围的一些人,第五、六、七章分别讲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人物的故事。
一.思考
通过那些章节里对邻里乡人们生活的描写刻画,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生活在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大多数都是很茫然地活着,因为活着而活着,听天由命,逆来顺受, 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这样写道: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甚么? 他们並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 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著是为吃饭穿衣。” 再问他,人死了呢? 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9074222/8017f320628c8668.jpg)
不可否认,萧红在《呼兰河传》里确实是像大多读者所言,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但我想萧红对她笔下的大多村民所持的态度,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像鲁迅先生对其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等人。
你看这些人,活一辈子是个白活,到了归终是一场空……读来只能叹息,但是没办法啊,这就是农村,我觉得我小时候成长的那个村子,就有着些许这些遗留的习性。现在的我们只知人们常常喜欢拿着“自然”“淳朴”二词,就把农村勾画成一派桃花源的模样,却想象不到那时候那里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闲言碎语、封建迷信……
二.思念
《呼兰河传》虽然和萧红前期的《生死场》一样,都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但是,我觉得相对《生死场》里着重刻画生死这个沉重的话题来说,《呼兰河传》就显得温情了许多,读来也会舒服很多。
我想可能是因为《呼兰河传》这部作品里,萧红把地点定位到了自己的家乡,并且以自己童年的视角来回忆曾经的成长之地——呼兰河小城,所以这温情里,虽有着萧红笔下一贯的批判和讽刺,但是亦有着自己童年的美好和对家乡的怀念。
毕竟“童年”和“故乡”这两个词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美好的存在。我想于萧红而言,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红的笔下,在萧红的记忆里,呼兰河那座小城中,有热闹的各种盛会,有美丽的火烧云,有趣味无穷的后花园,有萧红最爱的亲人——她的祖父。
![](https://img.haomeiwen.com/i9074222/dcb78777c9f60ca1.jpg)
也许萧红的本意是要讽刺,但写着写着,便流露出了思念,也许是因为思念,所以她把那些或是好的,或是不好的,都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写得饶有趣味。
想来也是,在小孩子的眼睛里,哪里会有封建无知、肮脏破败的概念,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大多都是都是热闹、玩乐、温暖和爱。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尾声里写道:“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以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读之有些凄凉,颠沛流离了许久的孩子思及故乡,而那里却已是物是人非,空留回忆。
有学者说,总体来看,《呼兰河传》没有中心情节和主角人物,呼兰小城才是小说的主角,如果稍作知人论世的评判,就仿佛看到一个独在异乡的女性,凭窗远眺,思念家乡,那里的人们在文明人眼里也许是愚不可及的,但那里毕竟是故乡。我想也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在《呼兰河传》里,祖父教小萧红的这句古诗似乎令她记忆尤深,当年不解诗中味,再读已是诗中人,只是可惜了,少小离家的萧红,在老大之时也未能回家,念及家乡只能写下这本书,记下一段话:
有一段时光,
沉淀在记忆深处,
历久弥新。
有一座城,
我来过,
便再也不曾远离。
呼兰河,
那是我一生的希望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