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罗胖演讲的案例当成解决方案

01 你不得不服的演讲能力
2022 年跨年之际,罗胖再次站在了舞台上,有人说他这次“拉跨”了,你怎么看呢?
罗胖的槽点主要是“广告中插播演讲”、在简单的道理上堆叠新概念新名词、贩卖焦虑等,确有其事,毕竟人家是商人,是要拉赞助的,不搞点新名词,听众也不可能被吸引,回头想想,会贩卖焦虑的推销员才是好推销员。
就凭罗胖能不带讲稿地慷慨激昂 4 个小时,你就不得不服,全场没有结巴,语速推进有序、自然,这一点我没见过有多少人能做到,因为我们连集中精力听 4 个小时都做不到。
所以,自认为我没有什么资格去吐槽别人。
02 如果你觉得“没有用”,主要问题可能不在罗胖
还有人说罗胖的演讲“看似说了很多,其实什么也没说”。
53 个故事确实很多,有不少我也觉得很牵强,真正的场景、行业解决方案哪有故事说的那么简单? 演讲的故事是线性的,现实是系统和网状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极其复杂的背景和因素,所以,千万不要把罗胖讲的案例当成解决方案,如果你这么做,你会骂罗胖一辈子。
我想,那些觉得罗胖演讲没用的人,要么是把罗胖的演讲当综艺节目看,要么就是把罗胖的演讲当成知识和解决方案来学,你可能听完一个观点会醍醐灌顶,但不能期待听完就能马上获得知识和解决方案,我认为,罗胖的演讲不能这么看,这类节目不同综艺,更不是学习知识。

我认为,演讲有没有用,关键是你能否从罗胖说的这些故事中去思考,获得启发。如果其中能有一两个观点与你产生了碰撞,那么就算是有收获,我也谈谈这次演讲中我得到的几个启发。
03 启发一:关于格局,你关注的是自己还是关系?
“孩子得了病,我们总想着找到最好的医生;只有 0.43 元/平米 的物业费,我们会想着如何砍掉服务降低成本;要搞数字化,我就想办法提升技术能力.....”
这些思考本没错,但是这些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视角出发,如果我们把格局放大,视角定位在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上,那么格局就凸现出来了,因为这一刻你关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关系的利益,甚至是整个生态的利益。
我们作为患者,我们可以将关注放在患者的病与研究机构的关系上,即以自己的病例作为资源,推动专业机构来接力,解决专业机构的缺乏研究案例的问题,就放大了我们看问题的格局,也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国家定调的“共同富裕”,不暇思索就会认为这是要“杀富济贫”,罗胖举了个挺恰当的例子,先富的老大在家长的要求下,带动贫穷的老二去创业,目的并不是要把老大的钱平摊给老二,而是老大“家有长子,国有大臣”的骄傲感,更是共同把蛋糕做大,获取更多利益的共同体。
当先富的人,不仅仅关注自己的私利,而是把哺育他的家庭看成是一个大的共同体,那么未来他可以做得更大,这就是格局。

你可以反思,遇到事情后,是关注自己的利益,还是关注关系/生态的利益?虽然道理都明白,但是我们的默认思维还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当你的默认思维可以跳出自己的利益来看问题的时候,这就是格局!。
04 启发二:关于价值,我们再也无法忽略情绪
我们经过大幅增长的二十年,到了今天,社会底层逻辑已经变成“稳定”、“规范”、“责任”,也就是香帅老师说的“熟经济”,大量的商业赛道上,都挤着各种同质化的商家,他们在干一种事情----“内卷”。
内卷怎么破?万事万物都有两个层面,一种是物质资源,另外一种是情绪资源,如果定位的产品,更准确地说,就是:
商品价值 = 功能价值 + 金融价值 +情绪价值

这一点给我的启发很大,我们总是关注世界的物质资源、产品的功能价值,但是,新的时代,我们可以“腾挪”,也就是说:与其在资源缺乏的空间下内卷,不如“再造情绪资源”!让自己的产品获得真正的个性化和独特价值。
罗胖在“再造情绪资源”列举的故事都很有趣,例如“摸狗”下载app,再造了警犬的情绪资源;红绿灯再造了一个“爱情来的很快,只是需要等待”的情绪资源;给客服一个情绪支持,他们会“调转枪口”,站在你这头帮你解决问题......
在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太高门槛的今天,能有效挖掘情绪价值就是最高的门槛。
05 启发三:关于战略,在终局思维上找确定性的东西
什么叫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那么世界天天在变,怎样才是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罗胖通过分析“碳中和”的主题,让我获得了一种战略思考的方式,即锁定一个确定性的目标,返回来看现实,可以利用现有手段可以做到的就先做,目前能力不足的就学习,这就是以终局思维来思考我们要做的事情,做到“非常理想,特别现实”。

从碳中和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不一定非要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也是碳中和的解决方案,未来的可控核聚变更是先进,所以技术和手段总是变化的,但总有一些是不怎么变化的,例如碳中和是全球趋势,抓住了这一点,就是制定战略的关键。如果把格局再放大,碳中和也是一种手段,背后的“产业升级”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碳中和是当前推动产业升级的最佳手段。
由此我也想到人生问题,我们这辈子到底想要什么?你仔细去思考,就会发现地位、金钱、房子、车子都不是最终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旦拥有,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渴求和目标,他们其实是人生的副产品,如果要思考活着的目标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设想假如自己死后,希望悼词是怎么写的,这就是终局思维。
我们每天会陷入各种事情,忘记了我们的目标,但是一旦有终局思维,你就会在关键的时候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那是一个不怎么变化的人生目标。
06 启发四:关于职场,高龄后依然没有软技能的尴尬
贩卖焦虑是罗胖的拿手好戏,本期演讲最大的焦虑是:35岁以后,你还在投简历找工作吗? 到了 35 岁,你还在与年轻人比拼那些不断“内卷”的硬技能吗?还有,下面这张图,也让人甚是焦虑。

某种程度上,我还是认同这个观点的,要摆脱“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内卷焦虑,就必须发展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技能,除了写作、演讲、领导力等,还有如前面提到的格局、情绪感知、终局思维能力,还有数字思维、合作能力等。
我们都是从 20 多岁进入职场成长起来,那时我从事的软件行业,要的是名校毕业、懂 C 语言、懂英语、高级程序员证,再过几年,要的是懂大型数据库、有 DBA 证、懂 Java 语言、懂架构设计、有 PMP 证...,我也在这些道路上追求过,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简历上再写这些“硬技能”已经毫无意义的时候,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二轮学习。
为什么很多人缺乏软技能?原因之一是软技能不是到了 40 岁自然就有的,而是从 20 岁就开始培养的,当然,我也相信这么一句话:开始一件事情最好的时间是 10 年前,第二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软技能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软技能是个性化的,所以不会“内卷”,我的个人经历,就是通过写作来逼迫自己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不仅仅限于职场,我发现任何组织、城市甚至国家,都一样需要“软技能”,例如到了当今“熟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科技、吸引人才等“硬技能”追赶上来,而原来这方面翘楚的深圳,则默默开始发展学校、医院等“软技能”,终究宜居城市才是城市长远的方向。
07 世界是网络的,任何案例都不构成“解决方案”
演讲中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总是在吸引你的眼球,让你误以为只要按照这个案例作为榜样,就可以成功。但是演讲这个形式是线性的,以线性的演讲去描绘系统、网络的真实世界,必然会将问题简单化。

所以,华为你学不会,海底捞你学不会,李佳奇你也学不会。
终究,我们听到的案例,必须与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碰撞,形成启发和思考,最终补充并迭代自己的认知网络体系,这才是听演讲的正常姿势。
祝新的一年,大家一切顺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