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你知道吗,做到了吗?
很多人认为质量管理太难了,质量人太苦逼了,功劳与你无关,背锅却一直存在;整天面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永远也解决不了“两张皮”问题。
做质量确实难,也确实苦,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的精髓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质量管理的精髓也不在于你懂质量,而在于行动起来做质量;不是你自己行动起来做质量,而是想办法让全员行动起来一起做质量。
很多人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更何况还是想办法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呢?
管理大师肯.布兰佳的《知道做到》详细分析了知道却做不到的三个问题:信息过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点出了目前质量管理方面的很多错误做法,分享以供大家参考。
一、信息超载
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变成了一种新的时尚,读书方法、职场公关、健身技巧等内容比比皆是;学会一个新知识时兴奋异常,却没办法(时间不够、毅力不行等等借口)去践行,一段时间后就会淡忘,不会在工作生活上留下任何痕迹,不由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面对另一个新知识时,又会陷入同样的无效反复。
质量管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比如ISO9001、ISO9004、精益生产、精益研发、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管理、新老七种工具等等,于是在ISO9001推行不力的情况下,就会想着利用ISO9004、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手段提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而不去认真分析ISO9001推行不力的深层次原因,结果只是在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方法表面重新转圈圈,还是无法有效解决存在很久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很多人对质量管理认识不够,质量管理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充分融入企业业务(含运行、管理和支持)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规范和优化业务过程,对质量管理认识不够直接导致了很多额外的、不合理的要求,阻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采用新方法比在原方法基础上深入工作要更有趣、也更容易,毕竟存在多年的顽疾(别误会,顽疾并不总是高大上的,比如文档质量不高、质量意识不强等也是顽疾)解决起来都很困难,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比如:认为ISO9001只是及格标准,而ISO9004就可以实现持续成功等)绕开难题也是人的一种本性。
怎么解决呢?作者建议采取“少而精”的策略,花时间持续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完全沉浸其中,直到将其完全吸收。作为质量管理,也不要盲目跟风,要选择一样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ISO9001标准就是不错的选择),深入分析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取得成效。对于因外部原因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如同时推进ISO9001和精益生产)的,一定要以企业自身的业务为主线,把多种方法的要求都融合到企业业务主线上,才能真正发挥各管理方法的作用。
对于如何分析深层次问题并有效解决,推荐丰田公司大野耐一的“5问法”:
问题一: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案一: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二: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答案二: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三: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答案三: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问题四: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
答案四: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五: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
答案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找到了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方法,在润滑泵上加装滤网。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这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很可能“换根保险丝”就草草了事,后续机器还是会不断停机,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消极过滤
什么是消极过滤?我们每学到一个新知识、听到一个新观念、看到一本新书时,就在和已有的知识和习惯进行对抗,与已有知识相符的就接受,相悖的就放弃,导致本来可以100%接收的知识,因为潜意识的筛选,只能吸收10%左右,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激情和效率。
消极过滤在质量管理领域尤为突出,很多质量人都有一种顽固的执念(或者说是基于质量管理岗位的思考更为贴切),固执的认为其他人质量意识不强,不能很好的落实各种质量要求,也就很难接受改进性的建议,不但导致质量管理改进效率低下(包括速度慢、可执行性差等多个方面),同时也让业务人员觉得质量人无法沟通,开始不接受并敌视质量管理,人为的为质量与业务融合设置了障碍。更可怕的是质量奖惩的失衡(惩多奖少、甚至只惩不奖),其本质也是一种消极过滤,不接受并奖励优秀的质量行为,导致员工怕惩罚而远离质量,失去了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最终的结果变成了质量管理就是质量部门的工作,导致了两张皮现象的产生和持续深化。
从心理学角度讲,消极过滤与我们小时候的经历息息相关。作为孩子,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成绩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寻求表扬和认可,但父母和老师却更倾向于强调那些消极的事情。孩子表现良好时,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一旦孩子做错事,马上就会大发雷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大脑也会产生消极的思维方式,并采用类似的行为对待周围的一切。
怎么解决呢?作者建议采用“绿灯思维”,当你听到有人对质量管理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议时,一定要先给出积极的反馈,哪怕你有不同意见,也一定要在积极反馈并与对方充分交流后再进行补充。一方面,你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更多的观点(有些观点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利于质量管理的改进;即使这些观点没有太多价值,起码提出意见的人已经在认真思考质量管理工作了,这一点难道不值得你肯定吗?
质量管理的七项原则之一是“全员积极参与”,质量人要有管理思路,不能事事亲力亲为,要想办法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大家都来讲质量、干质量才是正路。从这个维度讲,绿灯思维就非常重要了,在给出任何消极的反馈前,一定先给出积极反馈,让大家接收质量人,接收质量管理;再通过质量激励等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提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三、缺少跟进
什么是缺少跟进?就是学习了一个新的方法,却没有在工作生活中应用,一段时间以后,你还是按照过去的习惯在做事,新的方法对你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缺少跟进在质量管理领域中也比较普遍,最典型的就是质量培训,公司愿意花几天(甚至几周)时间组织培训,是希望大家通过培训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并把这些新的方法和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给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可现实是什么呢?很多员工因各种原因(更多是托辞)不去参加培训,或者参加了培训却没有认真学习(认认真真走形式),认真听讲也学会了培训内容却不能在工作中应用(不能学以致用),真正通过培训发生改变的员工很少,公司花钱花时间组织的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很多时候几乎没有效果)。
如果你花一天的时间来培训,在跟进上你要花十倍的精力和时间,可是有哪个公司、哪个人会在培训之后,仍然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跟踪大家对这个知识理解到位了吗?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吗?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吗?没有,我们期望大家上完课、上完培训,参加完互动式的体验,跟老师做完积极的互动之后就要改变工作方式,改变得了吗?改变不了。回到日常的工作、熟悉的环境和流程,我们很容易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虽然我们知道一个新方法,一个好方法,但是没有投入到跟进这件事情上,仍然解决不了从知道到做到的问题,而这一点却是真正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作者介绍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跟进计划,包括告知、演示、尝试、观察、表扬进步/修正五个环节,持续不断的跟进,反复演练,反复践行,才能把已经知道的事情变成能够做到的事情。
四、关键一环
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识、新方法时,就要重复理解、重复践行、重复跟进,才能形成一种新的习惯,才能做到,把新的习惯融入到你的骨子里。所以关键的一环就是两个字“重复”,只有间歇性的重复,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不断重复,才是让我们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对重复的时间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很多企业都是经过3-5年(甚至更长时间)造成了不利的质量形势,要扭转这个不利形势同样需要几年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要坚决杜绝“速成”思维,比如二季度针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如策划、外包过程管控等)实施了纠正措施,三季度就不能出现同类问题,否则就没法交差了。试想,如果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一个季度就能有效解决,还能称之为薄弱环节吗?要想解决任何一个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必须制定适宜的制度,充分地宣贯培训,然后去科研生产过程中观察,看到错误行为就纠正(一次纠正绝不可能解决问题),再去观察,再去纠正,反反复复,直到解决了薄弱环节,这个过程绝对不可能在一个季度内完成。
总结一下,质量管理很难,难在需要改变很多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上,所以,质量人的职责是在改变自己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带动一批人进行改变,这一批人再带动周围的人,直到完成企业全员的改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