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与代序
作者介绍: 分与合
英文名:Maychi.Alvord
分与合自序
一个厌弃繁文缛节、少而离经叛道、恰巧天资聪颖、遭逢后天锻造、练就铁骨铮铮、兼容缱绻旖旎的一代才女!
生于1976年4月22日中国河北省景县,现居美国明尼苏达。盖因76文革、震旦燕赵,故曰降于东土乱世;又因忒2作对、好4成双,乃名红红。一红,意寓旭日东方;一红,江山遍地武装;双红,丝工闺阁担当。承袭祖上,免贵姓张,由是而知,父赐初名:张红红,是也!
豆蔻弱冠,芳龄渐长;始觉人名关天,极欲改弦亘张;辗转反策:美其名曰·名曰美其;幡然醒悟:王到乐土,其美更涨;张美琪,横空出世!
美琪人好,虑及年少家贫,不宜持续高等学府深造。遂投身改革洪流,致力于家国经济建设。然浊浪排空、江湖险恶,弱小的美琪为生活所迫,竟落了个一身才华的下场:小可生旦净末,大则妙笔生花;雅致古玩书画,俗到品茗禅茶。
怎奈红尘嚣嚣,蹉跎岁月竞折腰;庆幸世事难料,坎坷霜风亦妖娆;大美琪频涉爱河,小妇人屡披婚纱;血色浪漫初发芽,跨国婚姻又当妈;倾情回首说风月,欣然命笔写奇葩。
欲著书立传,自当师出有名。立早章句美名扬,弓长张姓巧中藏。文士运筹成败无悔,武将张弓开合有度。人间情事分与合,无为笔名费琢磨。分与合,闪靓登场!
笔名分与合,书名怎着落?!虽然说,亲身经历赛传奇;尚可谈,大起大落生死许;有道是:中中婚史悲苦煎;毋庸言,美中姻缘爱恨缠;不必论,人性善恶有探索;姑且问,谁人命运不由天??惊觉:满腹辛酸事,一纸荒唐言;顿悟:人间有真爱,上帝巧安排。处女作书名上下两部,上部:《迷途的羔羊》,下部《上帝另有安排》。
人名绍介至此,徒留英文未释,何意?若治大国如烹小鲜,则阅美篇似啖盛宴。昔著书付梓时,皆言以飨读者;笔者分与合,自当依例效仿;幸得蒹葭浓情秘方,窖藏东西文化佳酿;今精烹细作,盛情奉上。饕餮大餐,主厨名扬:May者,英音读(美),英意(可以);Chi者,拼音读(吃);Alvord者,英音读(爱了我的)。统而观之,英文名释:爱了吾之美食,呈君品尝!呜呼,英文名Maychi.Alvord,与以飨读者,竟得异曲同工之妙!
嗟夫!人、名诠释已毕,且做末句感言:拙作问世斗胆,偶于某处可圈可点,强烈呼吁,劳您猛烈指正批判!习文出版现眼,尽处亟待直指点典,稽首恳请,拜您赐教满满!
作为一个能气死专业评书演员的非专业评书演员,我是一个非常会说故事的人,在这本半自传体小说 中,活灵活现地创造出三个让人一看就难忘的角色,一是代表作者本人,外强中干同时又渴望真诚爱情,内心充满迷惘的一个反叛女人,渴望了解存在的终极意义;二是作者一半的灵魂伴侣杰森,一个内心善良,勇敢乐观的美国大兵,如何一步步堕入死亡的悲惨故事。阅读《迷途的羔羊》,会产生人生酸甜苦辣多重体验,但冥冥之中,也会感受到有人正在为你加持气场的感受,内在的能量会变得很高昂,脑子会变得很清醒。 尤其当作者放弃爱情后的一系列荒诞的行为之后,读者会跟随着叙述走, 一起思考,也一起展开心智与心灵的神秘探索。
此书是作者在医院陪护女儿期间历经28天完成,绝大部分章节是夜间完成,并无润色和进行专业人士二次修改,因此各位阅读的是原汁原味的草稿,难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若能让我的读者,特别是那些与我有类似经历的“迷途羔羊”早日迷途知返,笑对人生,则我的初衷已经达到。
本书的完成,曾获美国华兴报社社长程汝钊先生、美国马拉松參场姜明涛博士、中国哈尔滨将军牛排餐饮有限公司的杨学东先生、美国明尼苏达北美曲苑的耿庆璜团长及太太尹丽芳、贺继军先生及太太李滢女士,郑伟民先生和陈桂芳女士,吴玮女士,顾青女士,艾米李女士,张紫君小朋友和乔治曹先生的支持,杰森.周先生对大量错别字的改正和校对,未曾谋面的两位笔友“ 叶西卡” 女士 、“挹江斟斗”先生替本书写序,还有我的敬爱的丈夫Jeff. Alvord 先生精心排版和封面设计,在此一并感谢!!
但闻:
一指心脉梵天乐,两厢情愿海潮音!!
分与合/张美琪
11月19日/2019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儿童医院
一指心脉梵天乐,两厢情愿海潮音代序
传奇女子分与合
作者:叶西卡
偶然的机会在简书里认识了分与合,最初在文章评论区有过些许互动,并没有太多了解。直到有一天被她真诚的留言打动,去关注她看了她写的所有文章,对她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
和她在评论区里交流,她看到我最近一直没有更文,催促我赶快写文章,她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倍受感动,刚好我就说写你吧,分与合。
没想到,她爽快地答应了,待她发来照片时,简直惊掉我的下巴,我使劲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着这个与美国总统合影的女人,一再确认,确实是分与合,再看她的人生经历,简直是一本人生励志的教科书,牛逼式的人物!
我说你这人生经历真是精彩,她笑了起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她说:“咱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进城打工,一路走来都经历过什么?其实天下人都一样,见过谁咱也得做咱自己,都是一个脑袋俩眼睛。” 她说这是她生活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我想这或许就是一个人的修为,低调内敛,从不在文章里显摆自己什么。
她的故事吸引着我,打动了我,我是生活在传统家庭里的普通女人,思想和行为被世俗束缚。读她的文章像被电击了一样,触动心弦,不断有疼痛和感动袭来,情感情不自禁融入她的文章里,与她同悲同喜。
她笔名分与合,原名张美琪。出生于河北景县小村一户特殊家庭,父亲是一名铁路职工,母亲是精神病患者,父母经常刀戎相见,大打出手。
少年的经历锻练了她两个本事:第一见了打架的不但不会躲,反而条件反射似的去保护弱者,第二个功劳归她妈,就是后来见了精神病人一点都不怕,尤其是对方如果是个女的,她会不顾一切出手相救,因此没少给自己添麻烦。因为她在年少时,母亲经常歇斯底里的发疯,有时候会离家出走,好几次都被好心人送了回来。但她也有心理障碍,就是亲戚观念比一般人淡薄,这与童年的经历有关,因为母亲的原因,她和哥哥一度成为村里人孩子们嘲笑的笑柄。
初中住校她一个月回家一次,不回家还想家,她说也不知道想谁,骑着自行车猛蹬两个小时进家门了,遭遇的是母亲不问青红皂白胖揍一顿,打得她晕头转向,曾咬牙切齿的对母亲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撒丫子蹬上车子再逃回学校。
她曾天真地想要逃离原生家庭,15岁一个人,三天三夜到了新疆,寄人篱下了一些日子,她忽然明白一个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她再也靠不住任何人了,回来后,她也开始成了独行侠。迫切的想要争一口气,要向这一个操蛋的世界证明:她不比任何人差。
十九岁独自闯荡北京,咳血半年无钱医治,以为自己会咳血而死,然阎王爷看她年轻,不肯收留她,致命的病不治而愈。在北京六年她赤手空拳打下了一片天下,事业上有所成就,结婚生女安家,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此不做详细表述。
二十四岁结婚,二十五岁因受不了委屈和前夫离婚,留下刚满一岁的女儿“四月”,一别两宽。
二十七岁时,一次宴会邂逅了美国陆战队退伍大兵,中美不同肤色的两个人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一年后两人在北京结婚。二十八岁混血儿“阿妮娅”在北京出生,小名布布。
二十九岁,她孤注一掷放弃了北京拥有的一切,变卖了房产和初具规模的办公家具公司,为了爱情远渡重洋。她说,她要做田园村妇,与世隔绝,相夫教子。去了一个美国人称之为一个鸟都不愿拉屎的地方—"FARGO",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可惜天不随人愿,相爱容易相处难。与爱同行的婚姻没能为她的生活遮风挡雨。撕掉爱情的一层薄纱,她的婚姻生活的小舟开始经历波涛汹涌,暗流涌动,老公染上大麻,这还算轻的,剧透太多,自己看吧。
她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辗转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遭遇,让她明白,这世上唯一能够依赖的那个人,依然是镜子里的那个自己,那个历经挫折却依旧坚强的自己。她倔强地擦干眼泪将伤口隐藏,置之死地而后生。
仁慈的上帝让她再次与爱情相逢,这是一位知识渊博,幽默风趣的儒雅好男人,自此她走进了分与合的生活,用爱与包容融化了分与合的内心世界,他们开启两情相悦的美好时光。更令人欣慰的是,她的大女儿“四月”这时候也已经长大的,她从大洋彼岸飞来找妈妈了。
可是好景不常,世事难料,温馨平静的生活,又被命运这个大手给掀起了滔天巨浪向她砸来。五年前,她的混血小女儿布布不幸患上癌症,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布布一直与死神抗争,有时病魔占上风,造成了布布脑死亡进入临终期,有时他们占上风创造一次又一次奇迹。
她写在四十年的人生岁月中,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悲伤,也知道被突如其来的震惊后的悲伤是什么感觉,但直到去年才知道有个医学名词叫做“潜在的悲伤”。她说她接女儿回家时坐在救护车里看着窗外的雪,甚至有一种欣慰,因为每次当她独自从医院赶回家的时候都以为女儿永远不会回来了,虽然这意味着她和她的家人将亲眼看着心爱的小女儿死去。但至少,现在她可以回家了。
她和老公策划好了女儿的葬礼如何举行,都请谁来参加,包括骨灰的如何处理和安置,都已经准备好了,其中包括她定了一套红色晚礼服,她将盛装出席女儿葬礼的一件特别的衣服。她说,她要穿红色,红色在她的记忆里代表着巨大的悲伤。
准备好了一切,全家就开始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过了,尽可能地把全部的爱与关怀全部用在同一天,女儿那时候失去了大部分知觉,医生说,她的大脑已经大面积死亡,而且只能越来越坏,直到全部死亡。医生拿女儿也没办法了,她和老公开始用所有自己能想到的和曾经不敢尝试的方法,从来感觉不到疲倦,女儿逐渐有了转机,终于逐渐好起来了,输入了新型抗癌药,抑制住了癌细胞,苏醒了过来,创造了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现在康复中……
她的大女儿“四月”十一岁完成第一部儿童小说,阅读量超过百万,到十五岁完成了三部,现在她十六岁了,高中课程多了,现在她没时间写作了。但她喜欢自我挑战,不仅成绩显著,而且是学校马拉松长跑队的队长。优秀的孩子,这两年来到美国和她生活在一起,她说她是女儿们最坚强的后盾,最忠实的妈妈。
分与合这个剽悍强大的女人,并没有被苦逼的生活打倒。时间只是陪衬,支撑她越来越好的是内心的强大,任何时候她都满怀希望,眼里有光,坚强的面对每一天,时间被她填充的满满当当,多重角色轮流上演,马不停蹄:母亲,说书人,记者,作家,古董收藏家……
在医院她是爱女儿的好母亲,只要有女儿的日子,分与合总是心痛又充满希望的,女儿第一次落发她陪着一起落,全家三个光头,尽管如此,他们每一天,还是在一起大笑了许多。
在电台录制节目时她是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说书人,她侠骨柔肠,妙趣横生,娓娓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古老的故事。如果您上Youtube,可以找到她最近创办的“海外书场”,她说,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命运是怎样形成的,就要了解她的过去,而评书和戏曲是最好的方式,通过了解,你会发现我们文化中的病灶。传统的说书人都是一代一代变换风格,讲述一样的故事,但用国际和今天的眼光来评论过去,这是她最大的心愿。她说评书的冬天已经来临了,因此她要肩负起这个责任,用三年的时间鹦鹉学舌,假以时日,时机成熟,她会成为评书届的接力棒。
她在文章里写,这些故事就像三山五岳一样古老、像黄河、长江流经我们出生的土地一样绵长。我可以在衣衫褴褛的农民当中,和衣着华丽的国王的家里讲述,我不需要金银财宝,只要每个听众有一双好耳朵,你们住在哪里都无关紧要。它能燃烧你破灭的希望、帮助你忘掉所有的悲伤。
“海外书场”是她心目中的殿堂,不断进阶的才华,修养,品行以及不断的反思和修正,她变的磁场异常强大,周身散发出爱的光芒。
做为记者她简洁言辞,目光犀利,穿透假、恶、丑的皮囊,织就真、善、美的华裳社会大舞台上,她旌歌铁马如常胜将军,驰骋沙场……
上至美国政届高官,总统,下至流氓地痞杀人犯,她都采访过。
她与布什总统弟弟一起共进午餐,劝他不要再乱花钱竞选总统,美国人不需要三个总统出自一家。在任何人面前,她都不卑不亢,表达着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就是她的性格。
她对川普说,我代表所有的中国人问你一个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谁是你的发型师?你为什么要用他?”(当时川普的发型被大众媒体称之为金毛狮王)。
她以为川普会生气,没想到川普被她逗的哈哈大笑,夸赞她是全世界最勇敢的记者,还跟她竖起大拇指还给她本子上签了字(她和她的先生是民主党,他们不认为川普会是一个好总统)。后来川普集团的总经理请她到华盛顿参加川普的就职典礼,邀请她参加,她的老公说什么都不让她去,老公半玩笑地笑着对她说:“ 除非你能接近他并带上一把枪。” 就这样,她没去……
尽管如此,她还是获得美国三个州长和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先生同时给她颁奖。
从中国北方某小山村移民到美国明州,英语不通的这样一个奇葩女人,一路跌跌撞撞,遍体鳞伤。她坚持着,努力着,不向命运屈服,有一天,她终于站在了她想站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分与合手握正义之笔,浓缩人间万象,她的经历让我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人生路上的挫折,我们只有足够坚强,足够勇敢,足够强大,才能战胜这一切。
有的负面情绪,都源于弱小,唯有强大自己,方能百毒不侵,当你强大,用爱面对生活,用感激与世界和解,全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后记:这篇文章只写出这个传奇女子前半生经历的冰山一小角,她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她的新书纪实回忆录即将出版《上帝另有安排》。
剥开一只洋葱
作者: 挹江斟斗
前些天,我沉浸在一个真实的故事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Maggie,她一瓣一瓣地剥开自己,像一颗洋葱,放在读者的面前,味道有些冲,但是很独特,品读她的故事是我每天必须要抽出时间必须做的事情,甚至迫不及待地等待她更文,追踪着她回忆的步点,品读或多或少带有玄幻色彩的传奇经历。我敢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有过如此的坦白和大胆,将自己的故事细节进行毫无遮拦的披露,也没有过任何一个女子将自己剥得体无完肤血淋林地站在读者面前,等待他们挑剔审慎的目光,而毫不在乎。是的,她毫不在乎你要说什么,她只想告诉你她的经历,或者对你有用,或者对你无用,或者你会点赞,或者你会蔑视,又或者你会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上,对她指指戳戳,她并不在乎,但是她很在意和她用心交流的读者,和她产生共鸣的读者,在解读自己故事的同时,剖析自己,获得更多的前行的力量和勇气。我想先赞一句:Maggie,好样的!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深深地保留自己的隐私,讳莫如深,因为我们有着这样那样的顾忌,有着肮脏的私心,或者想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中保持着假惺惺的彬彬有礼,在西装革履的伪装下保持一个绅士或者淑女的形象,隐藏人性最柔软的部分、最隐秘的思想,通过一副所谓理性的端庄的嘴脸获得社会的尊敬,俗话说的好,要端着点。所以才显得这部故事细致的剖析和披露难能可贵。
而故事的前半部分的高潮在Maggie和汉斯与保罗的故事中戛然而止。我本文的理解探讨也主要基于这一个段故事。Maggie把这段故事定义为自虐,我完全同意这个定性,同时我给它起个名字叫“逃离死神”。
任何一个人的性格习性的形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一个人的个性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完全取决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养成,原生家庭至少贡献了百分之九十的成分。自虐的来源更多的是由于儿童时期获得关注和爱的过程多混杂着家庭成员(主要指父母亲)的打骂等虐待行为。多种因素的混杂,成年后自然而然会将爱的获得与施虐和受虐联系起来,有的人会成为施虐者,有的人则成为受虐者。施虐和受虐行为可能在一帆风顺时并不会暴发,但是一旦进入险境或者遭受心理危机,成年后的患者会通过施虐或受虐进行逃避和寻求被爱的感觉。声明一点,我并非心理分析师,只是依照常识和所了解到的部分人的习性而进行推论,未必严谨,仅仅是一家之言。
我举一个自己的童年经历。应该讲,我一帆风顺,成长的过程里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父母宠爱。记得小时候父母领着我去看电影,他们俩一边一个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大街上,我当时特别的得意,看见别的小朋友就想炫耀,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得到了同样的父母的爱,但当时我就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是最快乐的人。但是有一次,父母吵架超级凶,我当时五、六岁,不记得什么原因了,现在问起他们,他们早就不记得了,我当时看见他们吵架的场景,忽然间特别伤心,我无所适从,就去砸了我最心爱的一个玩具。小的时候不会去思考为什么,长大之后,有一天想起来这件事,我自己都觉得很有趣,一个孩子去砸掉自己最最喜爱的玩具,是出于什么动机?现在想来是和自虐相关的。小孩子面对这样束手无策的场面,开始责怪自己,为什么我无能为力?是否是我引起的这些问题,父母是否不再爱我了?毁灭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会让他找到自责的发泄口。而这种发泄,如果扩大化,严重化,就会真的形成自虐行为。还好,父母亲之后没有发生那么大的冲突,再大一点懂得了拌嘴吵架绝对是所有家庭的家常便饭,我也就处之泰然了。
而被毁灭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看到和父母拌嘴之后自杀而亡的青少年,甚至有一个八岁的女孩,因为和母亲争执不想剪去自己心爱的头发而跳楼身亡。这就是,以毁灭最有价值的东西,摧毁想掌控他的父母和命运。自虐自杀,可能是一种抗争,一种放弃生命以退为进的抗争,命都给你了,去你的,看你还能对我如何?!!!
Maggie的抗争是从生而开始的,因为她有一个疯狂的母亲,而我也看到在这个抗争的过程中成长的她如何地神经强大,茁壮出一棵大树,她也绝不会轻易地交出自己。所以我命名这段故事为“逃离死神”。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随着自己深爱(虽然夹杂着仇视蔑视误解)的杰森被死神拴在了刑柱上,随时取走他的生命,Maggie是恐惧的,随着未来前程的渺茫,毫无生机的周边网络,她陷入深深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失控的恐惧。而“性”,天然地从本质上而言,它就是逃离死神的方式。毋庸多言,性本身是繁衍的手段,是生命延续的方式,就是人类对抗死神和对抗死亡恐惧的主要方式,看到一茬一茬的人死去,如果没有新生代,想象一下你的周边,该是多么恐惧的一件事,也会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恐怖片。正是新生命的诞生冲淡了所有死亡的悲伤,而中国人还发明了“喜丧”的说法来安慰自己,一旦老人家达到了80岁,乡村的人们就热闹地庆贺老人的离世,甚至以取得花圈上的一朵花作为对小辈人们的祝福。这些都是自我麻痹的方式。所以读着Maggie的故事,我感觉这既是她所定义的自虐,也是一种对死亡的逃离厌弃和遗忘,对于周边恶劣环境和前程未卜的遗忘,放纵在性里,是她的疗愈方式,性在潜意识里是和生命相关联的,是和希望相关联的,是暂时的慰籍,因为她实际上已经病了。
国人对于心理疾病的逐渐认识最近几年的事,甚至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死于抑郁症而并未经过治疗。而Maggie得益于她自幼建立的强大的系统,开始了自我疗愈的过程,当然是饮鸩止渴,她自己很清楚,经过短暂的这个过程后,她果断地结束了这个“疗程“。我很想说,我理解她,并非给她找出什么合理性的借口,而是设身处地想想她的处境,四面楚歌,立于垓下,就差刎颈自裁了,虽然并非什么上策,但是她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罹患心理疾患(实际她和可怜的杰森都早就需要心理治疗了,不过Maggie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强大神经,从而得以爬出病态反应)。
最后结尾,我还想说一点,当我们不了解别人经历了什么时,千万别从道德层面轻易评判一个人,你自以为的高尚清高,不过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火山爆发岩浆奔流、台风肆虐山洪裹挟,当你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未必见得会有什么选择,又或者情况会更糟糕。这部传奇经历的前半部,我们已经领略了,我希望它的后半部也很快面世,这样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品读一个女子的抗争和奋斗,和惊涛骇浪之后仍然保有的一颗纯净的毫无保留的透明的心。
2019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