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看
人有五官。五官之中,眼睛是人作为视觉动物的标配。
圣经上讲,神创造世界时,第一天就说要有光。人类睁开眼睛,就开启了对光明的追寻和对黑暗的回避之旅。这既是一种对外在的追寻,也是一种超越的渴望。
拥有一双眼睛,是一件值得庆幸之事。这种感受,在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得到了充分阐述。正是因为有眼睛的存在,一个活泼泼的世界由此打开,心灵的通道得以基本完成:春天,万物苏醒,一枚新芽在枝头慢慢绽放﹔夏日,流光溢彩,蝉儿的鸣唱中又添一份热烈;秋来,霜叶红于二月花,暮色苍茫中的古寺益显古朴与安宁;冬至,柔软的雪花团团飞动,一个糖葫芦就能满足一个小孩子的欲望。眼睛,给我们打开了对这个尘世的眷念之门。于是,便有“明眸”“秋水”之类的形容,也有“画龙点睛”之类的礼赞。
当然,目光所视,不全是美好。
一位老人匍匐在街头,以他身体的残疾换取人们的怜悯。他并不述说,裸露的一条大腿膝盖以下部分的缺失可以证明生活的不幸;一个孩子在哇哇大哭,他的母亲被撞倒在马路上而无人搀扶;鱼不再在污浊的河中游走,它一动不动地浮在水面成为一张白纸。还有,一幢幢大楼的拔起掩盖了庄稼的荒芜,单车上的爱情始终比不过豪车的荣光。凡此种种,心底总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眼睛也会表现出势利的一面,它惊慌失措,或者干脆扭过头,转移目光。但勇敢的人,会定格而直视这些丑陋,他容不下沙子,心中涌起一种加以改变的激情。
人的衰老往往从眼睛开始。年纪一大,鱼尾纹会不期而至,密密麻麻成了抽象画。然后眼袋越来越肿大,再贵的化妆品也抹不平。渐渐地,迎风流泪、双目胀痛等症状不断出现,等到“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时,蓦然惊觉,最好的年华已逝去。既然人生已是“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那么,不如后退,把表面的世界缩小,让内心的世界充盈,眼睛也算是有了一种圆满的归宿。毕竟,春花之绚丽,秋叶之怡静都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