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

2019-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丧丧的鳄鱼

元认知,它大概是一项自主进步中举足轻重的能力,我称它为“根能力”,不管其分类有没有意义,姑且先将它归类为“根能力”。顺便感谢一位朋友,与我讨论“元认知”时引入了“反事实”概念,从而明白“涵拟”与“澄清”之意义在何:

反事实语句:即使我们明知某事没有发生,我们依然可以讨论“如果此事发生将如何如何”

尚若并不知道元认知是如何发生的,即元认知在生活中并无例子体现认知过程,那么分析认知过程就会无从下手。

因此,“涵拟”和“澄清”之概念,在于说明任何理论或者观点必须在事实上有所体现:

  • 事实必须落实到具体例子中才可以进行澄清

因此,撰写本文时,我会尽量写出适合我所提出观点的例子,方便理解。

我想任何一位能够正常生活的人,都具备元认知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需要进行有意识发现之后进行自主训练才可以有意识的进行使用。为什么我说任何人都具备元认知能力呢?

我对元认知分为两类,一类为简单,一类为复杂,但是两者相差无几。首先,简单的元认知属于二层认知,也是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其中包含做事情(第一层)以及事情地反馈(第二层),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以前我可是家里面的宠儿,每次生气就对父母任性说:”哼!不吃饭了!”,直到我上五年级被改变。

上五年级时,中午吃饭,小朋友们需要在餐厅门口进行排成小队,一排一排去打饭,我当时在一排队伍的中间,当时比较闹腾,我被挤了出来,我就像以前一样,对着别的小朋友吼了一句:“我不吃了!”。

随后拿着自己的餐具回教室,当时吃饭时间都会将教室门锁上,所以我到教室门口只能等着开门。在等的过程中,我发现我饿了,就回想之前的画面,突然悟出一个道理:谁也不能挡住我吃饭地步伐。

第二个例子:

伽利略思想实验: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亚里士多德称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那么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实验:

一重一轻两个球,用绳子连接起来,一起下落。一方面,轻的球下落速度慢,重的球下落速度快,在绳子的牵引下整体速度将会介于两者分别下落的速度之间。另一方面,将两个球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质量比任意一个单球都要重,因此下落速度比任意一个球单独下落速度都要快。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对于在做事或者思考地反馈中,进行建立对反馈的思考。如果两个例子还未讲明白,那么最简单地体验元认知的方式是冥想: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随后你会控制不住的想其他东西,这时大脑会跳出认知思维调整自己不去想其他东西,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

二层认知(简单元认知)是人人都具备的认知思维方式,只是并没有有意识地发现和锻炼它。复杂的元认知(多层思维)也是基于简单的二层认知建立的,但是它们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将之前的做事及思考过程,包括简单元认知中的调整思维过程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观察,从而找出问题或者提炼观点。举个例子:

人人都有第六感或者心灵感应,但是却很少有人在自己身上去总结或者猜测心灵感应的发生条件:

  1. 两个人(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必须出现在同一个相对可视的空间;
  2. 被感应者(心灵投射者)需对感应者(投射对象)产生最基础的情感调动;

第二点所说的情感调动是生物最底层的情感调动,如果心灵投射者心思不是特别细腻且不具备复杂的元认知能力,则无法体验自己是否有情感调动发生。

换句话说:心灵感应是心灵底层地向往和身体地某种前倾性感觉。

如果仅仅在二层元认知层面,则并不会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将经验提炼的前提条件是:将之前的事情和思考作为思考素材,包括简单元认知中地调整思维过程看做一个整体,从而建立认知或者观察。因此,广义元认知是具备二层认知及以上认知过程,而狭义元认知是三层认知及以上认知过程,其基本门槛在于是否有知识总结或者提出问题。

可见,对于认知思维层面可以有多层思维。而想进一步提升元认知的能力,在练习复杂元认知思维时,仅仅练习多层思维还是不够的。因为元认知的目的在于:对之前的经历进行总结或者修正,而不在于拓展自己的技能。所以需建立一条原则:

现实问题,比如说:我如何才能读懂这本书?尽管来说提出此问题对于解答此问题毫无意义,但是你就读本书时提出自己地阅读观点反而会成为你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但是这样还不够,你还要进行意义指空:

意义指空:告诫自己练习某项技能不单单是为了某个意义,对于我一定含有其他意义,只是我还未发现,所以我一定要一直寻找。

我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如:为什么读书的要义在于对话?

读书的要义在于对话,那么对话则意味着:

  • 我和作者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读他的书,是为了看作者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 我和作者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读他的书,我想看到作者观点对于作者本身有什么影响。
  • 我和作者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读他的书,是为了更好解决自己的问题,作者并不能来解决我当前所遇到的问题;

······

最终,读书是为了建立自己的观点或者方法论,同样作者在书中也鼓励作者要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论,如: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鼓励读者建立自己分类书籍的观点和读书方法论;

《原则》的作者鼓励读者从自己的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原则,从而更好的决策和战胜困难;

······

第二个对于现实问题关注的例子:

首先,影响的概念是:

百度百科:

影响: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 的行为、思想或性质

我的定义是:

影响:以直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使人的思想和行为或者事情的方向和情况发生改变

具体体现如下,两则例子:

第一个例子:

······这一问就问到了“物的后面”或“思的深处”,结果马上引出了毕达哥拉斯要用抽象化的“数”(数学)来诠释世界,欧几里德要用逻辑化的“形”(几何学)来推导世界,哲学和科学由此在理性的深处打下了第一个扭结。实际的情形是,毕达哥拉斯那嘹亮的唯理论先声,启发了柏拉图第一个明确意识到,通常所谓的“外部世界”其实只能是一个“精神化了的世界”,而欧几里德后来著述《几何原本》,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点、线、面来图解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做证——证明智能理念和逻辑才是永恒而有序的。······

——出自《知鱼之乐》

第二个例子

······你们说是技术缔造了孤独,我说是生存结构缔造了这个技术,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信息量暴增、利益纠葛越来越复杂的过程,因此网络时代必然出现,而网络时代的出现,标志着孤独的这个屏障彻底建立······

——出自《开坛:孤独》

因此,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发现“影响”在具体的与人交往中也有体现,比如在你交往一个新的朋友一段时间后,这个朋友发现你有一个缺点,于是这个朋友就利用这个缺点,去伤害你。那么你就可以事后,使用元认知思维去判定你的这个新朋友知道什么。或者说在别人这么做的时候,你问一下自己:“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知道什么导致他这样去做?”。

如果你按照上面的去问自己,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脾气越来越好,越来越明白别人是怎么想的,别人都知道些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

下面说一下如何开始练习:首先,要对现实问题地关注,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观点,之后使用笔和纸或者Google keep或者wps便签记录,记录是有意识修正的开始。记录的意义不在于写出来的东西,而在于你一旦发现自己是通过元认知思路的出来的观点就记录下来,你的大脑就会任何这种思维方式很有用,所以之后大脑会自己练习。


初稿(2019-01-10):

  1. 引入维基百科中元认知概念及分类;
  2. 将元认知方式分为“复杂”与“简单”两类;
  3. 反事实语句概念通过“涵拟”与“澄清”概念的影响,建立写作原则;
  4. 举例说明认知经验和认知知识;
  5. 说明复杂元认知是建立在复杂元认知基础之上的;
  6. 说明读书的要义;说明影响的概念;
  7. 结尾说明最简单的练习元认知方法

第一次修改(2019-02-18至2019-02-22):

  1. 精简语言,调整语序;
  2. “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依赖于现实问题挖掘的能力与不断思索的能力;
  3. 去除维基百科中元认知的概念与分类:维基百科对于元认知定义及分类,并没有意义,因为它没有说明元认知到底是什么?以及分类中并未指明其分类意义在哪里;
  4. 说明简单元认知与复杂元认知的区别;
  5. 去除最后的总结
  6. 提出对于复杂元认知门槛
  7. 提出意义指空
  8. 纠正“的”与“地”地使用
  9. 剔除元认知练习方式,使用“探讨现实问题“进行替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