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摘记22
尽管颜色是在大脑皮层中实现的,颜色加工却是从视网膜开始。在那里,三种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感觉可见光谱光波的不同部分,即我们感觉到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波。这种根据三类光感受器对色觉进行解释的理论被称为三原色理论(trichromatic theory),有一段时间它被认为可以完全解释色觉。我们现在知道,三原色理论能最好地解释视锥细胞的色觉的初始阶段。
另一种解释,被称为拮抗加工理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它可以更好地解释负后像(afterimage)(见“试一试”版块),负后像是一种涉及拮抗或互补颜色的现象。根据拮抗加工理论,视觉系统从双极细胞开始,就以互补成对的方式(红-绿或黄-蓝)加工颜色。因此,某种颜色(如红色)的感觉会抑制或干扰其补色(绿色)的感觉。综上所述,这两种理论解释了涉及视网膜和视觉通路的色觉的两个不同方面。虽然这听起来很复杂,但这里重要的信息是:
三原色理论解释了视网膜视锥细胞的颜色加工过程,而拮抗加工理论解释了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的颜色加工过程。
色盲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看见的颜色都一样。有些人天生就缺乏辨别颜色的能力,这通常是由于视网膜上感应颜色的视锥细胞的遗传缺陷造成的(但是,请注意,乔纳森的色盲是由于大脑中的颜色加工区域受损造成的)。色盲发病率因种族而异(白人最高,黑人最低)。总体来说,美国大约有8%的男性受色盲影响,女性中则很少有色盲。
在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全色盲(color blindness),即彻底不能辨别颜色。常见的情况则是,人们只是在某种颜色上有色弱,导致识别颜色时存在小小的问题(特别是在弱光条件下)。有一种色弱的人不能分辨淡色,如粉红色或棕黄色。然而,大多数色弱或色盲是在区分红色和绿色时有问题,尤其是在弱饱和度时。那些混淆黄色和蓝色的人很少见,大约每千人中只有一到两个人。最罕见的是那些根本看不到颜色却只能看到亮度变化的人。事实上,只有大约500例这种完全色盲的病例被报道过,包括我们在本章开头介绍过的乔纳森。
任何两种原色光的组合产生第三种原色光的补色光。所有三种波长的组合产生白光(印刷用的颜料的混合的原理与此不同,颜料会吸收落在它们上面的某些波长的光)。
令人惊奇的后像当你盯着一个有颜色的物体一段时间后,你的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就会变得疲劳,从而产生一种有趣的视觉效果。当你把视线移到一个空白的白色表面时,你可以看到一个互补色的物体,这就是视觉后像。“补色旗”演示将向你展示它是如何发生的。盯着绿色、黑色和橙色旗帜中心的圆点至少30秒。注意保持眼睛稳定,不要让他们在这段时间扫描图像。然后迅速将目光转移到一张白纸的中心或一堵浅色的空白墙上。你看到了什么?可以让你的朋友们也试试。他们能看到相同的后像吗?(对于色盲的人来说,效果可能不一样。)
后像可以是负的,也可以是正的。正后像是由受到刺激后的感受器和神经过程的延续引起的。正后像很短暂。例如,当你在7月4日看到狂欢者旋转的闪烁烟花棒的轨迹时,可能就会产生正后像。负后像与最初的体验相反,如下面的“补色旗”(见图3-11)。负后像的持续时间更长。根据颜色视觉的拮抗加工理论,负后像的产生涉及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神经节细胞。当暴露在白光之下时,这些疲劳的细胞就产生了负后像中补色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