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自学小说写作技巧03——“提纲之总纲”前提句

2018-12-28  本文已影响7人  ZJ幻焱

当小说从一个有趣的念头萌生起,到我们坐下来写提纲的时候,内心想必已经酝酿多时,对于主要人物、个别场景、大体冲突及大致结局已有了些许设想,这个酝酿的时间通常凯蒂·维兰德要花费一两年之久,我自己花费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而这个酝酿的时间,凯蒂·维兰德在《小说的骨架:好提纲成就好故事》一书称之为“雕琢小说的前提”,灵感刚刚浮现就动笔写小说,我想除了天才以外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这个酝酿的过程也是有方法可言的。

我们通常用“如果”问句雕琢小说的前提——

如果一个小男孩头脑发育过快,身体跟不上脑袋瓜的发展会怎样?[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

如果一名孤儿从匿名捐助人手上得到了巨额遗产,会怎样?[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如果我们的梦境真实存在会怎样?(凯蒂·维兰德(K.M.Weiland),《梦境者》)

雕琢的过程就是一场想象力的头脑风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使用思维导图、“如果”问句、提示性写作、自由写作等一切适合放飞自己想象力的头脑风暴方式,这时我们左脑的逻辑思维暂时要给右脑的感性创造力让路,用凯蒂·维兰德的历史题材《守望黎明》小说举例子——

如果安兰(主人公)不是骑士会怎样?

如果梅雷亚德(女主人公)不是贵族会怎样?

如果她没死会怎样?

如果安兰杀了她会怎样?

如果安兰的契约仆人马里克杀了她会怎样?

如果她嫁给反派人物会怎样?(此时我尚未想出反派的名字)

摘自:《小说的骨架:好提纲成就好故事》 — 〔美〕凯蒂·维兰德(K. M. Weiland)

当最初的想法经过无数个“如果”反复拷问之后,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每一个作者首先是个眼光独到且严格挑剔的读者,我们需要在这些众多的可能性中适当地写下读者可能会期待发生的事情,并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意想不到的反转,源于读者而高于读者,两者充分结合才能使小说既不脱离读者基础而“顾影自怜”,又能有与众不同独特的魅力。

例如——

读者期待安兰与梅雷亚德陷入爱河。我也确实是如此打算的。

读者期待他们今后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或许他们没有那么幸运,但一开始就让读者预期人物的死亡也不合适,这样的死亡缺乏震撼力。

读者期待坏人失败并死去,好人获胜并活下来。这也是我想要的结果。如果反派人物一直活着,小说的句号就画不圆。

读者期待安兰对理查德王和十字军东征忠心耿耿。但他可能并不在意十字军东征,或许,他也不在意国王。倘若我将理查德刻画为普通的政客而非英格兰的救世主,我的作品和传统之间就产生了张力。

摘自:《小说的骨架:好提纲成就好故事》 — 〔美〕凯蒂·维兰德(K. M. Weiland)

当我们小说的前提日趋成熟之后,我们就需要把想法变成能指导小说写作的提纲记录下来。

提纲的第一步是确定小说的前提句,也可以称之为总纲,我们需要在一句话之内尽可能详细地包括小说的主要人物、背景、矛盾冲突。这个前提句能够帮助我们——

1.找到可行的想法

2.明确小说的人物、冲突与情节

3.提炼出作品的精髓

4.引导你找到下一个问题

5.一句足以满足他人好奇心的话

6.为推销作品做好准备

总纲是小说的主线,小说的内容都是充分挖掘总纲的潜能并围绕其展开,许多作者写小说时渐渐偏离了最初的构想,漫无目的地游荡,写到哪算哪,甚至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构想,可以说就是少了这么一个步骤。

在写下总纲之后,我们需要找到主线故事的激发事件,对于有的小说来说是故事发生的起点,对于有的小说来说会在介绍了部分人物经历后才发生。激发事件意味着主角将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像是新世界的大门,像是打翻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对于穿越类小说,穿越就是小说的激发事件,对于系统流小说,获得系统就是小说的激发事件。其他类型小说激发事件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由此产生了一连串不可逆转的事件,最终带领人物走向情节的高潮。

激发事件之后,是小说本体,有如冰山之一角;而激发事件之前,则是幕后故事,有如万丈高台之基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挖掘幕后故事?我们下一篇再深入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