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与流行
爵士乐的“音阶运用”,“和声的变化自由度”,这些是最简单粗暴的把爵士乐通过音乐形态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流行音乐”中分离出来的方式,但是本文并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
我们不妨从根源入手,谈到爵士与流行这个话题,先看看百度是怎么说的。(“爵士”的概念想必不用赘述了,之前的文章多次提到过。)
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见前苏联《音乐百科词典》1990年版)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通常认为,爵士乐是属于广义的“流行音乐”范畴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爵士乐满足了“市场性”这一点。就民间的“市场性”来讲,爵士乐确实比早期的古典音乐受众广了许多。要知道,在早期的欧洲,古典音乐通常是皇室的音乐,平民百姓根本无从听起。而一些原欧洲白人在松散开放的新奥尔良与非洲而来的黑人通婚后,这种格局就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融合了古典与福音、蓝调基因的混血儿们,成为了发展早期拉格泰姆的一批人。
作为一众“流行音乐”风格中出现最早的音乐类型,爵士乐以其先锋式的丰富的音乐形态把没有伴奏和固定表演形式的民间音乐搬到了台面上来。
虽然在1917年以前我们无法找到任何音乐载体证明爵士乐的演奏形式与历程,1917至1923年我们能够听到的作品也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实有这么一批铜管乐队在婚礼、丧礼等场合演奏爵士乐。不仅如此,他们逐渐把爵士乐带到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视野当中,使爵士乐一步一步走到了人们身边。这些音乐家们愿意在各种场合演奏爵士乐,哪怕是在“Storyville”(当时美国最大最有名的红灯区)的舞台上,要知道这是为众人所不齿的场合。而音乐家们只在乎演奏那些艺术品,何况还有人为此付钱,这也是促进爵士乐后来迅速崛起的诸多因素之一。因此,爵士乐对现代流行音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也是爵士乐被纳入“流行音乐”范畴的主要原因。
此外,20世纪末爵士乐的“国际化”是其被加上“流行”标签的另一推手。丢失了文化土壤的爵士乐很大程度上开始盲目追求商业价值,丧失了自身的灵魂内核。
然而从本质上看,爵士乐并不能简单的归属为流行音乐。回看“流行音乐”的百度百科官方解释,爵士乐显然不会接受“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这样的帽子。前文提到,拉格泰姆这种爵士乐的前身是被动、客观产生的,并不是某个民间的艺术家为了盈利而造成的结果。虽然爵士音乐家以此维持生计,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其音乐创作的目的。
当然,也许有人质疑说,“那些铜管乐队的即兴演奏不也算创作的过程吗?这即兴演奏不就是为了赚钱吗?”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先不谈,毕竟我们按照目前所能够掌握的信息,恐怕难以对其下定论。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后来爵士乐日渐发展壮大之后,那些爵士音乐集大成者,那些爵士圈子里的大师,大多的要追求最纯粹的艺术的。爵士乐作为一种激进派的演奏风格,很难想象它是为满足大众的胃口而创作的(某些特殊类型的爵士乐除外)。只能说是大众成就了爵士乐,并非爵士乐取悦了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