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高龄仍在奔忙,基辛格还剩下多少影响力?
品书| 文/邱 林
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震动世界,当时他48岁。整整52年后的2023年7月,基辛格又突降北京,再次让全球震惊。只不过,这次,他刚刚过完自己100岁的生日。
让我十分惊叹的是,尽管已经百岁高龄,基辛格仍思维敏捷,保持着极高强度的工作: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今年5月底以来,先后奔波德国、英国、美国多地出席了多场百岁诞辰纪念会;2020年以来,还出版了《领导力:世界战略的六大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2本新书,并且还在着手新的出书计划……基辛格对工作近乎狂热的态度,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肃然起敬。
也许出于对基辛格的崇拜和敬仰,近几天,我又找出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的《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这本书,认真地重读了一遍。我之所再读艾萨克森写的这部传记,感到作者描写基辛格之所以不同凡响,主要是作者把握基辛格一生以及他对美国和世界的影响,书中结合了历史公理和具有时代感的深度分析。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基辛格本人撰写的《白宫岁月》《动乱年代》《基辛格越战回忆录》等著作外,由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基辛格传记至少有20多本。我收藏了6本,其中包括中国学者陈有为1982年撰写的《基辛格评传》和艾萨克森2010年撰写的《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尤其让我爱不释手。
除此之外,我还收藏了基辛格撰写的《选择的必要》《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重建的世界》《大外交》《世界秩序》《论中国》等十余部著作。通过阅读他的传记和他的著作,我的体会是,基辛格或许是当今世界政坛泰斗中,评价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可以这么说,当代既受人敬重又遭人痛恨的政治家自然也包括美国国务卿,而其中没有哪个人比得上基辛格。
在我写的书评中,涉及人物传记较多,如《路遥传》《金庸传》《萨特传》《成为波伏瓦》《贝多芬与1824年的世界》等,但我觉得《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这篇书评最难写了。因为基辛格与其他中外人物有很大的不同,必须要对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客观的对他进行评价。基辛格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同时在人类智力世界和权力世界都达到鲜有高度的强者,他声名显赫且历久不衰,美国当代的政治人物无出其右。
一般来说,我阅读名人传记,喜欢搜集此人方方面的材料,把网撒得尽可能又广又深。读《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时,感到基辛格其人位高权重,说他在世界范围内纵横捭阖并不为过。因此,我决定不光从基辛格个人的角度看他的一生,还要从其他多个角度看他的一生,不光从美国角度来看,还要从朋友、敌人和中立者的角度来看。
艾萨克森在《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前面,其自序都有两篇,可见作者对基辛格的研究入木三分。他开宗明义讲到基辛格的现实主义风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功掀起的阵阵外交旋风,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种风格与美国理想主义的碰撞摩擦。他引用了基辛格本人许多私人文书和机密文件,讲述了一个独特的美国人的传奇经历。
作者以亲切生动的叙事风格,令人惊奇的内容揭密,将我们带入了这个色彩斑斓、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一生——他曾经在纳粹德国被迫害的童年,他主导一个超级大国的外交大略、他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痛苦的关系,以及其晚年作为经济顾问在全球各地奔走的经历。
当然,不管作者对基辛格的传记写得多么好,但毕竟基辛格已是百岁高龄。现在,或许人们更关注他的影响能持续多久,除了个人在外交上实实在在作出过贡献,确实很有一套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体格好,能活到一百岁,别说国务卿和外交部长了,总统又有几个能招架得住呢?更何况,基辛格一直在忙活,在奔走,只要有场合就要说上几句。这似乎印证了一句话:我不能就这样算了,总得画上一个值得回忆的记号。
有一种观点恐怕更接近于现实,基辛格为美国外交拉了一辈子的车,但如果认为这位老骥伏枥的平衡大师,还能在生命的余晖中再度影响美国外交走向,那无疑有些过高的期望了。人老了,德高望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归结为一句话,某某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么,对基辛格而言,到底过去了还是没有过去?
对中国人来说,基辛格还没有过去。如果前国务卿还有影响力,那当然应该借力;可如果人已经过气,美国已没有多少人听他的了,那说明中国还记得他这位老朋友的好——我们不是那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做派,跟中国打交道的老朋友,永远不会吃亏。对此,百岁老人基辛格应该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