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学习 1 小时,为什么有些人产生变化有些人没有?
最近遇到很多不同人会问我同一个问题:
“我感觉我现在学习的知识够多了,看的书也不少,但是却感觉没用上”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缺少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理解它的好处在于: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想学,任何知识都可以被学到;它的坏处在于:知识如潮水搬用来,而大部分却还没学会游泳,最后扑腾的越厉害,死的越快。
说的简单一点,这个时代让学习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事情,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好现象,但伴随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学习变得简单了,把学到的东西用出来变难了。
按照常理推断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学习的东西多了,能用的东西自然会多,怎么会用不出来呢?
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书呆子记忆棒”说的是面对如巨型怪兽一样的大量知识碎片袭来时,很多人把全部时间用来吸收知识、想要完全“吃掉”这只矩形怪兽。但学到的知识并没有被理性梳理也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秩序,也就是并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知识是不可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的,也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帮助,只会成为大脑的负担,成为精神鸦片,让人以为“我已经学到了”甚至有些人还会为“学到的”知识不够而产生焦虑,实际上,这些人并不是“学到了”知识,而仅仅是把知识放在了脑袋里,成为了“书呆子记忆棒”。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每天都在学习,每年读上百本书,听了无数场分享,但却依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有些人,只要接触一个新知识,就马上能把它用到自己身上,或升了职、或加了薪、又或者让这项新技能给自己带来了新机会。
为什么同样是学习,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是人的智商问题差异吗?还是所学的知识差异?
都不是。同样的知识、智商差不多的人,对人却产生了不同的改变,原因只有一个——你是否学会了知识内化?
什么是知识内化?
就拿饮食中的消化来对比,大部分人愿意选择通过食补来补充身体的各种元素,就像吃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一样,但我们都知道,补充维生素并不是说你把水果吃进去,维生素就自然而然地补充进来了,身体本身有一个消化吸收过程,比如你吃进去5个苹果,经过胃肠的消化吸收,真正提供给你的维生素可能仅仅是5个苹果里所含维生素的1/10。
对于知识也是同理,没有内化的知识就像没有经过胃肠消化的苹果,最后是不会被人体吸收并且为人体提供维生素的。
所以,同样的学习 1 小时知识,有些人发生了变化,有些人没有,最关键的差别在于——是否进行了内化,最终将知识变成自己的,服务于自身的个人成长。
那么,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快速内化吸收呢?
这里有三个步骤:
一、成为“十万个为什么?”
二、成为“分享者”
三、成为“有心人”
接下来,我们把每一个步骤拆开来细讲一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就像很多人愿意看干货文章,但是却不去研究这些干货为什么这么说?怎么才能自己也总结出来?希望大家不要只盯着这些步骤方法论,而是去思考——如何结合自身,把它内化。
一、成为“十万个为什么”
这并不是让大家像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问一个“这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这样?”而是让自己保持觉察和批判性思维去面对如巨形怪兽一样的大量知识碎片。
我们会看到很多类似“五分钟×××”、“从零开始×××”、“带你读遍×××”·····这样的文章和碎片知识,这里并不是让大家杜绝看这种文章,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思维去寻找为你所用的点,而不是别人写了什么全部都相信,那样的话就又回到了上学时代,回到了一味等着老师灌输知识的年代。
我们要做的是,看到类似这样的文章时,先问自己4个问题:
1、文章讲的内容对我目前状况来说是否是马上需要掌握或者学会的?
2、文章中说的问题,我是否存在?
3、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是方法不对?还是本性使然?
4、他讲的方法对我是不是适用?我能用上哪一点?对比我之前的行为,哪些行为习惯是我目前很容易改正的?
很多人看完文章,不是点个赞再不就转发到朋友圈收藏起来,想着日后没事看看,又或者把它剪切到印象笔记里,作为素材备用。
其实真正的内化并不是把知识储存或者记忆起来,而是真正“吃”了它,类似消化道要经过层层吸收一样,知识也需要一层层内化。以上问题就是帮助知识内化的一个渐进过程。接下来,我会分别从这4个问题详细讲一下。
第1个问题:文章讲的内容对我目前状况来说是否是马上需要掌握或者学会的?
很多文章虽然讲的很有用,知识也都全部正确,可是它也许并不是你现在需要的,这个时候,即使他讲的再好、再天花乱醉,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文章中。
比如目前对你来说,营销知识是你最需要的,那么,当看到“5天学会excel”这样的文章时,就暂时放一放,在某一个时间段争取让自己吸收的都都是同一类别的知识,这样印象才会不断加深,思考才能不断深入。
什么都想要,最终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我们可以学很多东西,但不是同时,就像谈恋爱一样,我们可以爱很多人,但每一次只能爱一个。
当你确定这个知识就是你目前最需要的知识之后,还要问自己第二个问题。
第2个问题:文章中说的问题,我是否存在?
一篇文章通常会讲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和方法,不要只是看完了点个赞,想一想,文章里说的这些问题,我是否都有?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从小的家庭教育?或者传统的思考模式?
总之你要深度挖掘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到导致你出现这个问题最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病根”。
比如我之前胃不舒服,于是开始吃胃药,吃了好长一段时间,也没见好转,去了医院,医生给我做了各种胃部检查,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后来找到一个老中医,他不断问我最近吃什么了,怎么吃的,后来才知道,是因为食物清洗不干净,吃的时候不注意卫生,导致细菌从口腔进入胃里,所以不舒服。
老中医并没有给我开什么药,而是让我每一次洗水果和蔬菜的时候先把蔬菜水果用淡盐水泡一下就行,后来我就按照这种方法,胃再也没有难受过 。
所以,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可能是因为真的是胃里出现了病变导致胃肠不舒服,而有些人只是因为对食物清洗不干净导致胃不舒服,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的“病根”就随便用药,效果一定像我一样,吃了很多胃药,但却并没什么效果。
找到这个“病根”之后,再问自己第三个问题。
第3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是方法不对?还是本性使然?
找到问题后,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就像我刚才胃病的例子一样,病根是因为食物清洗不干净导致胃痛,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结果显然是因为我清洗食物的方法不对,那接下来,问到这里,你已经完全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了,接下来,只要改变清洗食物的方法就可以了。
但问完自己之后,发现这个问题是骨子里就有的,也许是原生家庭,也许是从小的教育模式,甚至是文化差异,那么这样的话,可能就不是改掉一个方法的问题了,而是从思维模式上进行调整。
第4个问题:他讲的方法对我是不是适用?我能用上哪一点?对比我之前的行为,哪些行为习惯是我目前很容易改正的?
文章里会讲很多方法,你要从中筛选一个最容易让你改变的,比如中医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清洗食物的方法,比如让我买专业的食物消毒剂对食物进行清洗;让我选择根茎类食物食用,因为这些食物埋在土里,依附的农药比较少;还有就是在清洗的时候,用淡盐水泡一下。
这三个方法全部能达到让食物消毒的目的,可是我全都要用一遍吗?当然不是,我只需要选择就目前现状来说,最容易的那一个方法就可以了,对我而言,我会选择清洗食物时用盐水泡一下这个方法,因为对我来说相比其他两个,这个更容易实施。
当然,如果我知道了这些方法,也明白用盐水泡一下食物是对我最简单的方法,可如果我不做,我的胃病也是不会好的。对于知识内化也同理,方法再多再好再适用不去做也是白扯。
二、成为“分享者”
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班级里一定会有一个学习非常好,但是不愿意给别人讲题的“好学生”,也必然会有一个学习比他还好,但是却很乐意分享的学生。
很多人学到一个新技能后会这样思考“这个技能如果只有我一个人会就好了,这样我就有核心竞争力了”但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你是会了还是不会,而是即使大部分人都掌握了这个技能,你还是可以脱引而出,你还是可以做到好过90%的人,这个时候才算真正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而这种能力是无论谁都抄不到、也学不到的。
那么如何拥有这种别人抄不到的能力呢?答案很简单:重复
把一件事重复去做很多次后,你会掌握技巧、研究出方法,也就是俗称的 1 万小时原理,但真的要做到 1 万小时吗?听了这个时间量级恐怕就要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吧?这里有个诀窍,可以让重复练习这件事情变得简单,那就是成为“分享者”。
当你学到一个知识或者技能时,把它分享出去,分享给需要学到这个知识的人,那么,不仅你可以帮助正在学这个知识的人,对于自己也是一次重复的练习,而这种重复练习要比自己进行重复练习效果好,为什么?
原因有三点:
1、你可以在分享的时候,得到正向反馈,这种正向反馈会给你继续做某件事情的动力。
2、分享后,被分享者的提问会引发你的思考,从而让你看到这个知识的不同方面。
3、人的情感是双向的,你把知识分享给别人,当你需要时,别人也会分享给你,这样你所接触的人、你所拥有的知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所以,不要吝奢去分享知识和技能,没什么知识是被某个人占有的,成为分享者,多去输出有价值的信息给需要的人,你会找到做这件事的意义。
三、成为“有心人”
很多都知道“刻意练习”可以让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但却对如何进行“刻意练习”不得要领,刻意练习并不一定是说要在固定时间反复练习,它也可以很简单,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进行“刻意练习”,只要做个“有心人”。
怎样才算是“有心人”呢?打个比方,我之前写过两篇深入介绍营销知识、讲产品需求的文章:(点击下方文章标题即可跳转阅读)
很多人看完,都承认很有用,也觉得很烧脑,但我不确定有多少人开始使用了,相信已经用起来的人不多。
其实,别看这是看似很专业的营销知识,但是生活中只要你想进行刻意练习,都是很容易的。
比如我昨天在公交站等车,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广告牌:
这是一句广告,说的是“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病”我就在想,他为什么会这样打广告?使用了 10 种需求模板里的哪一种?为什么不直接说吸烟有害健康?
后来,我分析了下,这是利用“理想自我”的需求,让消费者先认同健康身体很重要。但如果直接说吸烟有害健康,大家是感知不到吸烟的危害的,也没有具体数据来支持。
所以他用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病的说法,让消费者看完觉得这句话是认同的、且是可信的,烟草依赖是慢性病的说法要比烟草有害健康的信任程度更高、说服力更强。所以这则广告就是可以戳中消费者的痛点的广告文案。
再后来,我下车时又看了另外一块广告牌,它是这样的:
这是一则麦当劳的广告,广告语是:上心,成就星级美味。
结合前两天我在文章当中写的10个需求可以看出,这则广告主打消费者的”高端“需求。
过去麦当劳、肯德基会被大部分消费者打上”快餐“的标签,并不属于”星级美味”这个层级,而这个广告主要强调了麦当劳使用的厨师是星级厨师,星级厨师做的汉堡不同于一般的汉堡,属于星级美味,所以有效的把麦当劳的产品包装得更“高端”了一些。
所以,你看,刻意练习无处不在,很多人总以没时间练习为借口不去改变,其实在走路上下班的时候,都是可以用来思考和观察的。
这就是我说的第三点,成为一个“有心人”
接下来总结一下关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快速吸收内化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时刻保持觉察和批判性思维,在遇到新知识时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找到出现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并找出改变的最小行为路径,然后去实践;
其次,将所学知识进行分享输出,既帮助别人,对于自己也是不断重复再消化的过程;
最后,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留意生活中可以思考和训练的瞬间,保持随时思考的习惯。
对于知识来说,如果你只是记忆它,那么学习就会变成苦差事。
但是,如果你学会吸收内化,你会发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知识是最好的营养和补给。
丫丫亲笔,2017年5月16日
一起做高阶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