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优课博赞思维导图培训班耿慧亭第八次作品《重阳节》介绍
本图是对重阳节介绍的文本梳理: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重阳节
外文名称:Double Ninth Festival
别名:重九、重九节、老人节、登高节、九九重阳日
农历日期:九月九日
起源时间:先秦
起源事件:祭祀大火
地区:中国
民族:汉族
节日活动: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
相关搜索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的来历和故事 重阳节的诗句 中国三大鬼节
节日起源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馀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名人诗赋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重阳节正在加载重阳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陈志岁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正在加载重阳节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也正因这种内在文化暗合着人伦道德顺应着君主思想才得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扎根形成并发扬光大从而完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和民俗体系。资料显示重阳得名于易始于春秋兴于汉至唐时又被钦定为国家正式节日算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并未受到地域和民族差异的影响各地庆祝活动和仪式也大同小异比如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形式天下一统有王摩诘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诗作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