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第一章

2019-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梅瑞娟

摘抄:

1.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专业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2.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

3.那种我所说的“呆滞的思想”(inert  ideas)——那些仅仅被大脑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世性的知识。就是说正确的知识必须实用过,验证过,并能在不同的条件下都能成立,“放之四海而皆准”,套用现在时髦词汇就是“普世”。

4.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5.教育是有用的,因为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用的。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轻视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6.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

7.一个典型的数学习题应该是,测量某一块地,按比例绘制地图,然后计算面积,等等。这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即提出很好的几何命题却不进行证明。进行测量的同时,学会了证明。

8.对学科本身的热爱,不是在反复思考中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快感,而是对在学习中展现出来的清晰的风格的热爱。

这一章主要讲“教育的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即一切学习是基于问题,包括读书。为什么读书?什么样的读书是有效的?就是在遇到问题时。对于数学而言,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可是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明显是脱节的,在孩子们做的习题中,很多都大大限制了他们地思维。有时候课堂孩子们的状态很散,不怪孩子不认真听,一做题却错,而是因为我们老师并没有给他们刺激,讲的题都是他们以为会的,或者是他们不感兴趣的。所以老师必须在习题这下功夫,如何设置认知冲突,让他们想知道如何解决,此时老师的讲解点拨一定是事半功倍的。我很想做到这一点,也偶尔尝到过这么做的甜头,前路漫漫,以日以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