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孤独大人要懂得
1719年出版的《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遭遇海难后在偏远的热带小岛上独自生活了28年,而这本小说没有一处提到鲁滨孙感到“孤独”或经历了“孤独”。
2000年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荒岛余生》就取材自《鲁滨孙漂流记》,影片讲述了美国联邦快递员查克流落荒岛的故事。因为无人可交谈,查克在排球上画了一个笑脸,并取名威尔逊。这个情节或许更能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它证明了人类对陪伴的需求,也代表了现代人认为长期独处对心理健康有毁灭性影响的观念。
2008年英国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发现,年轻人比其他任何年龄层的群体更容易感受到孤独。10年后,英国广播公司所做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孤独调查”显示,尽管通常人们抱有“孤独的老年人”这种刻板印象,但实际上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孤独。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年轻人的交往从线下逐渐转移至线上,然而技术的创新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社交媒体对心理、情感、身体健康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非完全是积极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总是倾向于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这种鼓励“自吹自擂”的行为准则很容易导致自尊与自我价值的缺乏。现实生活与社交媒体上的“人设生活”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种恶性循环关系就出现了:孤独、无聊、对生活不满,反而增加了一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然后是更多的孤独、无聊、对生活不满。
所以,现在的孩子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每个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岛。许多人没有也不想走出自己的岛屿,真实地踏入他人的领地,彼此之间的深入沟通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串时髦的网络用语和一张张滑稽的表情包。
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大压缩了年轻人拓展人际关系的成本和进程,人们往往先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建立联系,边聊天边观察彼此的日常分享和关注,一段时间下来,便可对其特点进行大致刻画,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不需要见面。部分青少年只在网络里寻求情感和精神慰藉,其结果是形成线上“存在感强”与线下“透明度高”的鲜明对比,个人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空虚感更加强烈。
为消解孤独,有的人消极为之,如刷新社交网络、看直播、通宵打游戏等,但长此以往,会让人滋生空虚感等更为复杂的消极情绪。有的人积极为之,如坚持健身后看到自己愈发轻盈的体态,坚持每天阅读后内心的充盈和思想的富足等,一旦享受其中便可获得无与伦比的精神体验。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详细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这本写于孤独的书,却缓解了读者的孤独,这便是阅读和写作带给读者和作者的双重魅力,也是“积极独处”的方式之一,让人在孤独中创造和升华。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它可能带来失落、寂寞等消极体验,也可能促成独立、自制、自省等积极品质。
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常常会遇到暂时性的孤独——离家去大学读书、换工作,而这些生活转变却有可能激发个人的成长,让一个人认清自己究竟想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什么,不想要什么。暂时性的孤独或者人们自主选择的孤独,有其积极意义和教育功用,能为我们留出思考、成长和学习的空间,促使我们去追寻、去赢得、去守护精神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最不了解的人就是自己,甚至都不理解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所以,如果你感到孤独,不妨将它看作一种情感信号,它提醒我们是时候冷静思考:我们在世上想要如何存在,我们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依恋,我们心心念念、求之不得的是什么。
网络时代,如何摆脱“线上社交”的掌控,切实建立有温度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样态,已成为摆在当代青少年面前值得思考的课题。
而在青少年时期,培育性和支持性养育是心理健康最有力的保护因素。家长、教师需要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行为表现特别注意,并及时给予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支持。